對粵劇新生代花旦、穎施藝術中心主席林穎施來說,今年有些特別,首先是經典粵劇《帝女花》65 週年,由她擔當主演的專業版6月起在戲曲中心一連上演十多場,忙得不可開交;再者,本年度香港10個入選「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項目,她憑藉粵劇《昭君出塞》躋身其中,入選「青年藝術創作人才」類別。近日,林穎施接受《龍週》專訪,娓娓道來她的粵劇生涯、如何在虎度門前勇敢追夢。
受父母薰陶愛上粵劇
林穎施一直覺得,自己與粵劇的淵源極深,小時候已被父母帶到不同的劇院欣賞粵劇。除了台上人物衣飾和扮相吸引,粵曲優美的旋律,言簡意深的歌詞,也令她陶醉其中。
林穎施尤其喜愛那些巾幗不讓鬚眉、凜然正氣犧牲小我保家衛國的故事,穆桂英、王昭君、西施等美貌與智慧並存的女子,都是她的童年偶像,「我從這些人物身上領略到愛、堅韌的品格,我從小就認定,我要做這樣的女子,粵劇就是我要追求的夢想。」
耳濡目染下,林穎施對於傳統文化的掌握程度遠深於同齡人,也從小在粵劇領域展露出天賦,常參加大型比賽,被同學戲稱為「比賽專業戶」。「比賽培養了我堅韌的性格。」她深知學藝術一定要勤奮、積累,粵劇這個傳統職業更需要年輕人來傳承。
11歲那年,林穎施考入廣州粵劇學校,成為全國考入該校的35人之一,並獲得了廣州振興粵劇基金獎學金。2007年,她再考獲香港演藝學院的全額獎學金,到該學院繼續進修。
一旦鐘情於粵劇,林穎施便將全副心思投放其中。她認為,要做一個全面的粵劇演員,就要不停練習「唱、念、做、打」四項主要功夫。「演出和排練中的體力和腦力消耗也很大,在三小時的擔綱演出中要不停走出走入,做不少翻騰的動作,完成後總會很疲累,要即時抽離角色也不容易。」有時炎炎夏日,她要到郊外穿上厚重棉襖演神功戲,或在寒冬時要穿著單薄的衣裳。但憑著對粵劇的熱愛,就不會覺得艱苦。

粵劇動畫化吸引新生代
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讓林穎施深感責任重大,「我從小就在國家的培養下長大,以後我也希望培養更多的年輕人。」
向年輕一代推廣粵劇文化的工作,林穎施早已展開,她會在中小學開講座推廣粵劇,也在寶山幼兒園任教,為他們排演簡單的粵劇,近期這班小朋友們還將在會展中心表演,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我希望在他們身上播種,讓他們了解粵劇這個傳統的中國文化。」
此外,林穎施還為首創粵劇動畫電影《帝女花》擔任粵劇藝術總監,以動畫這一媒介為載體向年輕一代推廣粵劇。林穎施精益求精,反覆跟動畫師和導演確認每個動作、表情和眼神,務求最貼近專業標準。林穎施透露,該動畫預計將於明年推出。

強壓喪父之痛完成表演
林穎施摘星之路亦非坦途,在演藝青年粵劇團成立時,她第一齣擔演的長劇《無情寶劍有情天》前夕,父親離世,對她打擊巨大。「當時演藝學院的同事、領導都勸我可以不參演,但父親從小教我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勇於面對,我是女主角,我有責任把這齣劇演完。」於是在廣州處理完父親後事翌日,她便返港強壓悲痛完成演出。
林穎施覺得,那不僅僅是一次演出,而是一個難關、一次人生歷練,她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