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梓銘:人工智能抬頭.中醫師失業在即?

隨著現代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會否有一天中醫師的地位也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人工智能又能代替中醫的「望聞問切」嗎?

無可否認的是,人工智能擁有龐大的資料庫,再加上能整理統合不同中醫師的治療經驗,並進行高效的數據分析,確實已經能作為中醫學初階的老師,有助於提高中醫學生或新任醫師的診斷准確性。

至於人工智能可否代替中醫師,筆者認為在不久的將來是可行的,但並不能完全取代。現今的科技,人工智能已經可以利用龐大病歷的大數據鑒別舌象、幫助開藥、選取穴位,並提供最適合的草藥劑量選擇等等,儼如真人中醫。即使是感覺比較難取代的把脈,現在也已經可以取代為使用紅外線熱成像技術來分析人體能量的分布:例如一個人的脾胃虛寒,在熱成像檢測儀上就會顯示腹部能量較低,那麼就已經可以選擇採用溫暖腹部的中藥材了。

不過在治病救人的過程中,其實醫患溝通亦同等重要。因為中醫認為,一個人生病,很多時候都並非單獨肉體生病,不少也伴隨着一定的心理或精神上的創傷,也就是「神」方面多多少少也出了問題。必須要在開藥、針灸時予以合適的引導,令病人「形神合一」,才能將病灶去除。此中的技巧,千絲萬縷,人工智能始終還是追不上真人的溫度及對話的。

儘管中醫學和人工智能的協作現階段必然會面臨著一些挑戰和困難,但這種合並也為中醫學帶來了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機會。日後中醫學和人工智能的協作將會越來越普遍,也必將為中醫學的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蔡梓銘:香港註冊中醫師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