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英國發明「灰色」(Grey)這個新詞始自公元700年左右,源於沒有染色的羊毛,雜塵老舊。由於基層佃農與修士日常不用追求華貴,引申灰色成為代表謙遜和貧窮的顏色。另一種獲取天然灰色的方式即為《說文解字》之描述:「死火餘 也。從火從又。又,手也。火既滅,可以執持。」介於黑白之間的灰色不是彩色,沒有色相(hue)與彩度(chrome),其混沌魅力在於靜謐,混沌空靈。
只有黑白灰的作品乍想單調無奇,但在中國文人畫世界,優秀的作品組成詩、書、畫、印四妙,令觀者忍不住投射自身情緒。在中國國畫領域中,水墨畫被視為傳統經典的代表,由水和墨調配成不同深淺的墨色,以筆墨運用的技法基礎畫成水墨畫。作為主要原料,畫師於墨液中加入清水,按濃度分為濃墨、淡墨、乾墨、濕墨、焦墨等五色,畫出黑、白、灰不同濃淡層次,其風味稱為「墨韻」。

不是彩色勝似彩色
近代藝術史上,灰色於文藝復興和巴羅克時期,當時歐洲貴族崇尚黑色,作為配色的白色和灰色也順帶水漲船高,變得重要,黑白灰三色也自始在各種藝術扮演時尚的重要角色。有了高級灰的運用,畫師可以以構圖中加強環境和光源,撞出不同顏色中的明亮度,表現更為豐富的物象。19世紀中葉,一些藝術家們使用不同的灰度來創建非凡的繪畫作品。法國藝術家卡米爾柯羅(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用藍灰色調和綠灰色調創造出非常和諧的風景畫,唯美主義的美國藝術家 占 士 . 惠 斯 勒 (James McNeill Whistler) 為他的大師級作品——《惠斯勒的母親》,又名《灰色與黑色的交響》,製作了一種特殊的灰色作背景色,後來這種灰色也被他應用於自畫像當中。

及至現當代,灰色成為工業化與戰爭的象徵,畢加索著名畫作《西班牙內戰·格爾尼卡》利用灰色展現了戰爭的恐怖和絕望:灰色的調子,支離破碎的器官與軀體無不展現著對世界的恐懼。

有人認為「灰色」過於中性,指其沒有顏色,然而灰色系由淺到深的亮度變化,足稱引人入性。官能電影《格雷的五十度陰影》(Fifty Shades of Grey)極盡誘惑之能事,其名字所取之深意在於將黑白之間每十度為一層次,五十度灰正好是介於黑白兩極之間,無所偏倚。

簡介:「賽馬會鯉魚門創意館」是東九龍民間獨一無二的文化藝術中心,以社企模式營運,為公眾、學校及機構提供工作坊,推行各類藝術、文化及教育活動。主辦機構九龍社團聯會社會服務基金於2010年起向政府承租原海濱學校校舍,並將之活化成為藝文平台,將海濱學校的教育功能繼續承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