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鼎立的廣播道

本篇談及的「五台山」不是指國內的佛教名山,而是指香港的三家電視台和兩家台,即:無綫電視、亞洲電視(前身為麗的電視)、佳藝電視、香港電台、商業電台,而「五台」座落的街道就是九龍塘「廣播道」。廣播道是龍翔道的支路,所以英文名稱Broadcast Drive,舊日香港常把附屬主路的支路名為Drive。不過,廣播道不是先有電視台和電台才命名的,早於1967年初已得名。

廣播道的命名

廣播道原為光偉道(Galway Road)及安寧道(Antrim Road),名字取自愛爾蘭的County Galway及北愛爾蘭的County Antrim,於1967年2月16日才正名為廣播道。將廣播機構集中在一條街道上的構思源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港府的考慮,希望可以集中管理;而獅子山下的廣播道在地勢上也佔優,發射電波可覆蓋香港大部份的地區,附近亦有奧士本軍營護衛。

五台山的歷史發展

最早搬入廣播道的電視台是無綫電視,於1967年11月19日啟播。隨後分別是麗的電視、香港電台、商業電台,而佳藝電視則於1975年9月7日啟播。佳藝電視是當年香港唯一不設英語台的廣播機構,但條件是要義務播放教育電視。雖然廣播道的歷史只有55年左右,但香港電台、商業電台和麗的電視台的歷史其實更早便成立。

1928年,香港政府接辦了創於1923年民辦的「香港廣播會」,另立香港電台。由6月20日起每天晚上九時至十一時播放節目,以英語為主,並加入粵語新聞報告。1929年香港電台遷往郵政總局大樓二樓(德輔道中19號),並於10月8日正式舉行開幕禮。香港電台於1932年又遷往告羅士打行三樓(今日置地廣場位置),1950年又遷往電氣大廈七樓和八樓(即今日中國建設銀行大廈)。直到1969年4月25日,廣播道30號的廣播大廈才正式啟用,成為香港電台的總部。

亞洲電視的前身是麗的電視,在1957年開台時則稱「麗的映聲」,是全球華人地區的第一個電視台;最初為收費及有線電視,後於1973年改為無線及免費。麗的映聲總部最初設在港島軍器廠街(今日熙信大廈位置),1959年遷往灣仔麗的呼聲大廈(華比富通大廈現址),直到1968年廣播道的新電視大廈落成才遷入。商業電台則於1959年8月26日啟播,總部位於荔枝角油庫附近,後因總部位置要改建成美孚新邨,於電台13周年紀念日才搬往廣播道現址。

▲1969年剛落成的香港電台廣播大廈(網上圖片)

由五台到二台的廣播道

1978年8月,佳藝電視結業,原址改為香港電台電視大廈。 1988年開始,無綫電視陸續搬遷廠房往清水灣,總部命為「清水灣無綫電視廣播城」;於2003年又將總部搬往將軍澳,稱「將軍澳無綫電視廣播城」。亞洲電視總部則於2007年遷移到新界大埔工業邨。另外,麗新集團於2021年又購入廣播道79號的教育電視大廈地皮,將來或會改建成住宅,而今日廣播道只餘下兩間電台。

昔日有無數的明星在廣播道出入,吸引大批影迷和歌迷在街道徘徊;這裡更見證了五台鼎立的年代和廣播業的黃金時期,成為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廣播道時期的亞洲電視(網上圖片)

作者簡介:
葉德平博士,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系高級講師、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近著有《金庸小說裡的中國歷史》、《香港鳳山寺與廣澤尊王研究》等。近作《小學生‧古詩遊》更榮獲第二屆「香港出版雙年獎」語文學習類出版獎。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