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睇症輪候時間長 九龍西醫院要等近4年

醫管局日前公佈過去一年最新專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其中九龍西聯網的眼科屬「最重災區」,穩定新症的輪候時間最長達205周,即要等接近4年。有眼科醫生指出,公私營醫生目前處於兩個極端,「一邊做到死,一邊等病人」,這道鴻溝急需打破。

公私營醫生「一邊做到死一邊等病人」

據醫管局最新數據,去年10月至今年9月期間,眼科門診共有132,773個預約新症。其中,九龍西聯網眼科的輪候時間最長,由去年同期的130個星期增加至205個星期。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劉家獻承認情况不理想,並歸因於新冠疫情及醫護流失嚴重。他稱,當局正落實多項措施,包括改善專科門診服務、引入綜合模式專科門診服務及推出更多公私營協作計劃等,期望縮短輪候時間。

眼科醫生周伯展接受《龍週》記者訪問時表示,本港現時有300多名眼科專科醫生,其中200多個是私人執業,約100個在公立醫院,另有約80個在職培訓。「現時公立醫院服務佔比八至九成,私人醫生佔比一至兩成,公私營醫生錯配、失衡,出現一邊做到死,一邊等病人。」

之所以出現這情況,周伯展認為主要有兩大原因。其一是收費問題,公立醫院費用有九成或以上獲得津貼,病人自然流向公立醫院。其二是制度問題,公私醫生劃出一條界線,在公營醫院執業的醫生,若走出去私人執業就很難回到公立醫院幫手,「這制度不理想,應該打破公私營的鴻溝。」

▲周伯展

「耀眼行動」大減輪候時間

隨著醫療科技發達,以往很多眼疾都有了方法醫治,眼科的需求也愈來愈大。近年本港人口老化、市民近視嚴重,對眼科的需求也變得更大,眼科輪候時間過長引起關注。立法會近日就審議縮短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輪候時間的無約束力議案,並以大比數通過,促請當局擴大公私營合作等。

類似的公私營合作做法,本港其實早有先例可循。2008年,當時身為香港執業眼科醫生會會長的周伯展,與醫管局合作展開「耀眼行動」白內障手術計劃,是第一個透過公私營合作模式增加服務量的計劃。

周伯展表示,當時在公立醫院輪候的白內障病人有3萬多個,輪候時間要長達60個月,即5年之久。但與政府展開「耀眼行動」後,病人降至一萬多個,輪候時間也降至23個月,證明公私營合作計劃可行。

「現在計劃仍在進行中,但因為疫情關係,公立醫院做少了很多,排期也回升至46個月。」周伯展認為,要加強和擴大公私營合作,以解決當前的眼科需求的「燃眉之急」。

眼疾遲治療有咩後果?

青光眼是本港過去二十多年的頭號致盲「殺手」。「唔係無得醫,而係遲了醫。」周伯展表示,很多眼病如果及早醫,其實是可以醫好的。以青光眼為例,早期只需滴藥水就能控制住。

周伯展表示,眼科有些病不能等,例如黃斑病變,黃金治療期可能只有幾個星期的時間,一旦錯失最佳治療期,黃斑病變可能會結疤,變成「無得醫」。所以眼科病排期太長的話,對病人的影響很大,可能由有得醫變成無得醫。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