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25週年系列人物專訪] 九七年出生新一代 見證回歸後大小事

人們常常拿 1997 年出生的「小朋友」開玩笑,出生的一年,是香港回歸的那一年,命運彷彿與香港相連結。《龍週》早前訪問了兩位「被選中的一代」,他們與香港一同成長,見證了香港的各種大小事,因此也更加熱愛這片土地,希望一同經歷更多香港發展的重要時刻。

譚文強:由社區服務轉戰青年工作

現年25歲的譚文強,在位於油麻地的香港青年協進會工作。《龍週》記者採訪當天,他正在辦公室籌備慶回歸的青少年體驗活動,「近年慶回歸的氣氛越來越濃厚,自己能夠成為活動的組織者,很有成就感。」譚文強直言,選擇這份職業的原因,與自己曾參與地區工作的所見所聞有關,「社會事件發生之後,很多青年對社會有負面情緒,也未必願意直接與政府交流。」

作為青年的一份子,譚文強與同輩有更多共同話題,因此他選擇投身於青年慈善機構服務,希望發揮自身影響力,帶動更多青年正確認識內地和香港之間的關係。

「在課堂以外,青少年需要更多深入認識祖國、認識香港的體驗活動。」譚文強說,自己從中學開始,便多次參加交流團,到廣州、清遠、深圳等地考察,到當地深入了解內地城鎮化發展、改革開放等的歷史軌跡,也親身感受到內地日新月異的發展,隨著對國家的認識更深,自己的身份認同感也越發強烈。

「我覺得這些都是身為中國人最基本要認識的事。」譚文強希望自己能夠透過青年工作,了解更多年輕一代的看法,也將自身經歷傳遞給更多年輕人,「我們一同交流,與社會一同進步。」

▲譚文強做義工

陳靜美:走出舒適圈 廣州升讀大學

「我們的人生開始在回歸之後。」自回歸以來,內地成為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夥伴,兩地合作與日俱增。1997年出生的小朋友,自小就在物質豐裕的環境下成長,「食物、供水、貿易……許多年輕人誤以為現在香港所有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畢業於中山大學管理及經濟學系的陳靜美,談到時下青少年的固有思維,感慨頗深。

「我們新一代的格局不能拘囿於一個地方。走出去,才能發現更多機遇。」當初文憑試成績不錯的陳靜美,本能夠在香港升讀大學,卻選擇突破舒適圈,獨自到陌生的城市開展大學生活。

「初時也擔心自己會不適應,但到了內地我才發現,身邊的同學都是從各個城市千辛萬苦考到廣州讀書,我並不特別。」陳靜美說,不少內地同學畢業後,便前往了杭州、上海、北京等城市打拼。她認為這種積極開拓新出路的精神,十分值得香港青年學習。

在學期間,陳靜美積極參與大學的社團活動和實習計劃,機緣巧合之下,接觸到現時服務的青年慈善機構,畢業後便回港,成為一名青年工作者。「我希望自己能夠出一分力,改變部分青年的固有概念,抓緊時代發展的步伐,發揮所長。」陳靜美如是說。

▲陳靜美參加內地實習計劃

盼早日通關 拓展機遇

無論是內地回港的陳靜美,還是因疫情在港三年的譚文強,談及未來,他們都認為自己的工作與內地密不可分,期待早日通關,以便恢復青年交流和內地考察的各項工作,這也是兩地青年融合、開拓雙邊機遇的必經之路。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