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25週年系列人物專訪] 前首席邊境聯絡官曾財安:親歷回歸是一生榮幸

「7月1日凌晨零時零分,解放軍開始通過口岸進入香港,他們意氣風發、精神抖擻。與此同時,邊境約1000名警察也換上特區政府制服,帽子上的徽章換成特區政府徽章,一分鐘內所有人換裝完畢。」

1997年7月1日零時,時任香港警務處邊境警區首席邊境聯絡官的曾財安,站在文錦渡口岸,見證解放軍從陸路口岸進入香港的歷史一刻。曾財安近日接受《龍週》記者專訪,憶述他親歷回歸的所見所感。他說,這是他一生的榮幸。

警隊一分鐘內換新制服

距離香港回歸祖國、駐港部隊陸軍從三個陸路口岸進入香港,還有半小時。曾財安當時乘車抵達文錦渡口岸,他手持對講機,確認過另外兩個陸路口岸沙頭角及落馬洲一切準備就緒,鬆了口氣。他抬頭望向雲龍翻滾的夜空,清楚意識到,自己正站在歷史洪流中央,「我心想,這場雨一定下得很大」。

七一零時正點,橋頭哨兵傳來消息:駐港部隊正式出發,越過深圳河。與此同時,暴雨如注,「雨嘩啦啦地,像瀑布,像開水壺倒水一樣,非常大。」

分秒必爭,不容曾財安作他想,他立即透過對講機下令:全體換警徽。一分鐘之內,三個口岸全部約千名邊界警區警員,迅速脫下標誌有皇家香港警隊警徽的制服,換上新的佩有香港特區警隊徽章的制服。

穿上新制服,曾財安挺直腰板站在一側,注視著運兵車一輛又一輛駛過,立於車上的解放軍全身濕透,但目光炯炯,精神抖擻。

「挺直腰板」不只是一個動詞,更是心態轉變。「以前我在英國讀大學,英國人總問我是哪個國家人,從哪裡來,我說我從香港來,我是中國人。他們總要跟我爭辯:你不是中國人。」但是從那一天開始,曾財安說自己終於可以堂堂正正地說:我是一個中國人。

▲1997年7月1日零時,曾財安(背對鏡頭左二)在文錦渡口岸與解放軍代表握手

果斷同意解放軍先頭部隊入境

1997年3月,曾財安被調職到深港邊界警區做副指揮官,主要工作是代表當時的港英政府與中國內地政府的溝通回歸事宜。

由於防務責任,當時中國內地政府代表希望在6月30日大約8時左右,解放軍先頭部隊率先進入香港。但這個申請被港英政府代表回絕了。

據資料顯示,假如攜帶武器的駐港部隊在7月1日零時才進港,交通需要時間,駐港部隊無法全部到位,香港部分地區會出現防務真空的情況。所以駐港部隊必須有一支先頭部隊,攜帶武器裝備於7月1日零時以前進入香港,確保零時開始有效履行防務責任。

相關事宜雙方開了多次會議,也沒有進展。曾財安私下找到入境處負責人商討,「我對他說,港英政府在那四小時內管不到這麼細枝末節的事,就算要追責,也沒有時間。況且,香港回歸祖國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我們有幸參與其中,應該予以配合。」曾財安願一力承擔責任:「如果出了任何問題由我來負責。」

正是這樣,在曾財安的果斷與敢於擔當下,先頭部隊得以順利入境。

▲曾財安組織訂造的邊界景區回歸紀念碑

兩地執勤人員羅湖橋開香檳慶祝

在邊境數月的工作,令曾財安與內地人員建立了長久友誼。他記得,當駐港部隊入境後,兩地執勤人員完成了歷史使命,相約凌晨一時在羅湖橋頭慶祝。

橋頭擺了四張長桌,鋪上白色檯布,上面有香檳、小食。近百人情緒高漲慶祝回歸,「內地人員比過年都高興,說我們終於成為一家人了。」

那之後很多年裡,這群曾親歷並參與回歸的兩地邊境同僚,大多已年邁退休,但一直保持聯絡,得閒相約飲茶,聊聊往事。

▲1996-1997年邊界景區指揮官與落馬洲分區人員合照(右八為曾財安)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