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論政 效率提升 立會呈現新氣象

因為疫情而延長一年的本屆立法會將在本月29日結束會期。回望過去一年,在反對派議員「總辭」後,立法會亂象隨之告終,議事焦點回歸社會民生,呈現出一番新氣象。

做了9年議員 只有這年可認真議事

2019年,林鄭月娥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時,反對派議員呼喊口號,擾亂林鄭月娥宣讀施政報告之餘,更數度衝向主席台,造成混亂。最終,立法會主席梁君彥宣佈休會,特首改以視像形式發表施政報告。

相比之下,當反對派去年年底離開議會後,不論是去年還是今年剛剛公佈的施政報告,立法會均秩序井然。隨後的問答會特首與眾議員亦能實現有效溝通、良性互動。

「我做了9年立法會議員,只有最後這一年可以做到認真議事,為民謀福利。」立法會議員葛珮帆接受《龍週》記者訪問時坦言,以往在立法會內,反對派議員令立法會接近停擺,議事廳成為「做政治show的地方」,動輒以言語辱罵挑動仇恨,後期更使用肢體暴力。葛珮帆自己亦多次在衝突中受傷。

一年通過議案等於過去幾年總和

今年的施政報告中,林鄭月娥表示,自從去年11月那批「為反對而反對」的議員離開議會後,本年度的立法會成果豐碩,將一共通過46條條例草案和審批超過3200億元撥款,確切履行立法會的憲制職權。

「這一年通過的議案,討論的議題,加起來等於過去幾年的總和。」葛珮帆相信,這才是正常的議會和優質的民主。作為法案委員會主席,她頗有感觸,例如《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國旗及國徽條例》等均在過去一年進行審議或獲通過,「這放在過去,想都不要想,根本排不到
期討論,更不會通過。」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接受《龍週》訪問時提到,反對派離開,加上《議事規則》的修訂,令立法會回復正常運作,流會情況減少,「拉 布」和衝突消失,秩序得到改善。

劉兆佳指出,當議會內衝突減少,大眾的關注則集中於個別議員的表現,如能否發揮監察政府、審議議案、代表不同利益群體的責任,實則對議員的要求更高,而建制派議員在過去一年表現值得肯定。

恢復特首質詢 行政立法關係改善

林鄭月娥上任後設立了「行政長官質詢時間」。但2019年10月,她在立法會發表施政報告和出席答問會時遭受嚴重擾亂,她其後表示會審視質詢時間的安排。林鄭月娥認為,立法會出現的極端政治生態,「拉布」「攬炒」等嚴重破壞政府與立法會良性互動的關係。

今年3月17日起,林鄭月娥恢復了約半小時的質詢,回應了立法會議員關於新冠疫苗接種、恢復內地與香港人員往來、應對香港失業率、解決貧窮問題等多範疇的質詢。

葛珮帆同意,行政與立法關係在過去一年得以改善,「現在完全不同,針對不同的議題我們可以與政府有商有量,政府也會聽取意見吸納採用,因為他們知道議員的建議並非為了搗亂而提出。」

▲林鄭月娥出席立法會行政長官質詢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