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現代大都會,但港人在面對死亡的課題時仍然有所忌諱,殯葬的儀式和文化亦一直帶有相當的神秘性。早前,一本關於香港殯儀文化的書籍——《葬之以禮——香港殯儀文化初探》在全港各大書店上架。該書作者,本港歷史學者周子峰嘗試從社會史的角度,為讀者探索近代香港的殯儀文化及其演變。
成書歷時5年 填補學界研究空白
自謙為歷史工作者的周子峰,自小就對歷史感興趣,在機緣巧合之下走上了研究歷史之路,現在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在學校從事香港史、中國近代史的研究。他強調香港史具有特殊性,提倡研究香港史必須注意中國因素影響。
《葬之以禮——香港殯儀文化初探》撰寫經緯大約始於2015年初。周子峰接受《龍週》訪問時透露,當時與中華書局副總編輯黎耀強用膳時,對方建議他能否撰寫一本有關本地殯儀文化的通識書籍。恰巧周子峰剛有親友不幸病故,突然對生死有所頓悟,加上學界對該課題的研究尚欠深入,極富研究意義,故毅然應允。
因課題資料搜集不易,加上教學工作繁忙,周子峰說,全書初稿約於2019年初完成,但因社會事件及疫情影響,延至去年年底才能出版。

實地考察 勾勒殯儀文化演變歷程
周子峰說,研究香港殯儀文化的變遷,最大的難處在於資料搜集不易。華人對死亡的忌諱,對過去葬儀的過程只留下極少的文字記錄。對大多數人來說,目睹親友的死是一種不愉快的經歷,不少人在事後也不願提起喪禮的詳細內容,以免勾起悲傷的回憶。
殯儀業的從業者,一般以學徒形式入行,由「師傅」用口耳相傳的模式傅授有關殯儀的知識,無法對過去禮儀的演變作出一個具體的論述,故周子峰只能從有限的媒體報道、西方人對香港華人殮葬的文字記錄,以及其他間接史料、實地考察和口述訪談,勾勒出香港殯儀文化演變之歷程。
在研究期間,到訪各殯儀館、長生店和墳場,周子峰已成為課餘的必然活動。為完成這本重要的專書,他走訪了20多人才為讀者呈現完整的歷史圖像。
周子峰強調,本書並非一本專門介紹殯葬禮儀的書籍,而是盼望從社會史的角度,剖析香港近代殯儀文化的變遷。他說,殯儀文化反映香港當代社會轉變,從殯儀文化可以認識香港社會的根源來自中國,理解中國文化在香港的傳承概況。

喪禮展現人生百態
對於該書,多位歷史學者極力推薦。嶺南大學歷史系劉智鵬稱讚,該書綜述香港殯儀文化發展,條分縷析,填補香港社會文化史空白。澳洲昆士蘭大學歷史學系黎志剛則認為,該書是研究香港日常生活史的重要著作,對瞭解這一國際大都市中該地居民生、老、病、死之自然規律最後一程之死亡生活中的細節有深刻描述。
而在該書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個場面:過去中國傳統容許三妻四妾,曾經有位先人生前在外面包養了一位情婦,並生下了兩個小孩,他的家人在他死後才知道這件事情。情婦還帶了小孩到靈堂拜祭,「場面令人非常尷尬,喪禮確實展現了人生百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