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梓銘:失聲不可怕.自救可期(上)

首先講講這失聲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宋代醫家楊士贏在《仁齋直指方》中指出:「心為聲音之主,肺為聲音之門,腎為聲音之根。」心、肺與腎,都是人體中很重要的臟腑。當我們想要正常發出聲音,基本是三個步驟。第一,腎氣要充足,也就通俗的說「底氣」要夠;第二,要從心起一個念頭,告訴身體,我要發出聲音了;第三,通過肺部控制氣道流過聲帶,產生振動,最後發出聲音。

而中醫病名中的失音、喉喑,就相等於西醫的急慢性咽炎、喉頭結核、聲帶創傷、結節、瘜肉,癔病性(心理疾病)失音等。而類型上大概就是內與外、虛與實之分。所謂的「外」,是中醫的外邪,說白了就是肺部控制氣流發聲的機制受阻了。例如近期天氣轉冷,你感冒受寒,身體必然出現抵抗反應,咽喉頓時不適。這種失聲,就宜先清感冒。感冒好了,沒了外在的束縛,聲音自然恢復。

弄清楚致病的病因後,治療常常是立竿見影的。一般人想要減緩外感引起的失聲,按理要先分清感冒的寒熱屬性:譬如外感風寒的患者,可以見怕冷、沾寒沾凍較厲害;鼻流清涕、痰白、質地較稀、不口渴、喜熱飲;而風熱的患者,雖然亦會有見怕冷,但口鼻分泌多質地稠而色黃,且口渴而喜冷飲。

虛性的長期病患則不在其中之列,這就多數屬於所謂「底氣不足」,也許與腎相關了。而此中的治療、預防,下回再續。

蔡梓銘:香港註冊中醫師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