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家彪:當一切停頓時 生活如何自處?

隨著全球疫情逐漸緩和,不少國家開始「解封」,慢慢恢復不同程度的人文活動,讓人看到曙光。觀乎香港的情況,不計日前出現的本地傳染個案,或偶爾出現的外地輸入個案,其實,我們看到疫情受到控制之餘,亦看到社會運作的巨輪亦逐漸運行。然而,在這個看似恢復運作的社會中,仍有不少人困於停頓之中,尤其經常返往內地工作的港人、跨境學童、在內地居住的港人長者等一切須經常中港兩邊走的群組。

近日,筆者經常收到市民的反映有關14天檢疫措施帶來的阻礙,當中有不少個案更是讓人痛心。有位中年人求助時更不禁落淚,事緣他有一位關係緊密的親人居住在內地,大家相見之時也僅在大時大節,然而,一場疫情來襲,阻斷了雙方的聯繫,分隔更超越半年有多,本應已相當思念,更無奈是:這位親人在早兩個月前得了急病,直至早些日子更進入彌留階段,並欲見這位求助者,惟礙於措施帶來的限制,這位求助者還得要隔離14天。在處理這個期間,這位中年人致電來並說:「趕不上,他走了……」然後,對面僅傳來一片靜默。

也許,這個例子太過沉重。

那麼,我們看看另一些現實生活的片段,想想那些跨境學童、打工仔,他們因這個措施受到各種的影響,不但在生活上的往還,在更廣闊的層面上,這措施而更長期令跨境活動停頓,令香港經濟受到沖擊,各行各業皆面臨嚴重影響。說到底,經濟受影響,最終的苦果豈非由這些小市民承受。

面對通關限制,筆者日前與工會代表、工聯會立法會議員及一眾九龍東地區人士一同約見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討論有關本港與內地、澳門三地的跨境限制帶來的局限,及盡快放寬相關限制的事宜,包括在港實施「健康綠碼」等措施,以放寬通關限制,務求令市民來往港澳及內地時隔離的安排更加靈活。在會面的過程中,當局表示現正與深圳、澳門兩地商討檢測結果相互認證的制度,更言有關檢測會由指定私人化驗所、化驗室進行,結果有效期為7天。

整個會面氣氛良好,筆者期望當局能加快有關程序,讓這個「健康綠碼」的相互認證制度盡快推行,讓長期病患者、市民或有需要人士能夠自由返往中港澳三地。另外,我們亦期望當局推出每項政策時,能從上而下,推己及人,比如在檢測費用著手,如考慮豁免長者及跨境學童的檢測費用、監察化驗所檢測費用等,以令市民負擔的費用合理,讓他們得到相應的保障。

鄧家彪:註冊社工/工聯會九龍東總幹事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