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梓銘:學懂問診非難事.自我診斷今天起(下)

再續前兩次有關中醫問診的話題。當中五問食慾代表的是脾胃的健康,以此類推,六問胸腹代表心肺,七問耳朵的狀況及口渴與否就代表肝腎。因此,單問飲食、胸腹、耳的功能,就能大致鎖定疾病病位了。

首先,病人的食慾,除了能提示脾胃功能好壞外,有時候也能提示疾病即將好轉。例如普通成人或小兒感冒,困重乏力,不欲飲食,如果在治療的過程中胃口好轉,就說明感冒接近痊愈。

第六問胸腹。例如胸口或腹部有疼痛嗎?是酸痛、脹痛、空痛、牽扯痛、冷痛、熱痛、重痛,還是刺痛?痛點在甚麼位置?都是身體發出的警號。值得一提的是,女性生理期間,雖然不少人會伴有胸部脹滿,但若症狀加重或甚至有脹痛的情況的話,多提示胸部及下腹部的經絡流通受阻礙,建議要向中醫師諮詢一下。

而第七第八問,耳朵的狀況和口渴與否就與肝腎的關係最密切。輕度、間斷的耳鳴最容易被病人忽視,其實多與勞累、熬夜相關,症狀持續的話,為避免加重還是盡早求醫為宜。

寥寥幾句詩,幾乎囊括了中醫問診的大部分內容。一般醫師雖然都懂十問歌,但實際上卻沒有多少醫師會照著十問歌來問診。只因不同科別的醫師會有自己一套診症的方法,不同風格的醫師也有自己收集訊息的方式。問診只是一種工具,為的只得出正確的診斷,最後造福病人。

蔡梓銘:香港註冊中醫師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