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七十年,從一窮二白躍變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當中發展歷程蕩氣回腸。今期為大家介紹中國護照的演進,當中護照所展現的軟實力,是國家七十年來發展的縮影和印記。
新中國護照的發展考微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前,就於中國部分地區發放過護照,如 「陝甘寧邊區政府」發放的護照為16開普通黃色厚紙,正面為照文,背後為 「護照使用條例」條文,其護照簽署人為邊區保安處處長,擔保人則為邊區政府交際處處長。該護照圖章上為中華民國青天白日國徽,下則為 「五角星」,另外,圖章上的核發單位則是陝甘寧邊區政府保安處與八路軍總留守處。除此,落款處尚有等同 「簽證」註記。
新中國成立初期,首版護照為1950年版,分為國內護照(通行證件)及出國護照兩種,護照規格為107×143mm,共32頁。護照中的中文為豎排版繁體漢字,而護照上的外文為法文。其時護照的有效期為1年,共可延期4次,護照號碼為7位印刷號碼。到了1955年版的護照,頁數增為24頁,中文改為橫排版繁體漢字,外文改用俄文和英文,可延期2次,護照號碼為 6 位印刷號碼。到了1979年版,護照規格改細為90×128mm,頁數增加至32頁,中文改為使用橫排簡體漢字,訂有效期為5年,可延期2次。1982年版改動不大,但因應發放護照數量大增,將護照號碼增加至7位印刷號碼。

與國際接軌
及至1992年,新中國的護照首次按照國際民航組織護照標準印製,規格為88×125mm,共32頁。護照中文為橫排版簡體漢字,外文為英文。護照有效期最長為5年,可延期2次,護照號碼為9位印刷號碼,自此護照尺寸及語源大定,其後新版不再進行大改動,但在技術上採用當時較為先進的防偽印刷技術,使用鐳射列印個人資料及照片,同時列印了機讀碼,便於各國在口岸檢查時快速採集持證人資料。2012年版電子護照採用內嵌非接觸式積體電路晶片,存儲持證人個人資料、指紋及證件簽發資訊等,並對晶片資料採取多種保護機制,既極大提高了通關效率,又標誌着中國護照安全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準。
中國護照只用了70多年時間,就走過了西方國家二、三百年的成長路程。它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中國越來越強的綜合國力,和中國政府日益自信和開放的對外形象。今中華人民共和國頒發的護照種類,包含外交護照、公務護照、普通護照等。

早於唐朝已有護照的出現
讀《西遊記》時,不管經過哪個國家,唐僧師徒都要把 「通關文牒」亮出來,請人家檢查、蓋章,有時候還要把舊牒交上去,更換一份新的文牒,這種做法就好像現代人使用護照。其實,一千多年前的當時,通關文牒準確名稱叫做 「過所」,無論是唐朝人,還是受唐朝影響極大的日本人、朝鮮人,以及最初鄰近唐朝後來又臣服於唐朝的西域諸國居民,出國時都要持有過所。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有一張過所,是公元853年日本政府頒發給本國一位入唐取經高僧的護照,通過這張護照,我們可以想像唐僧取經時一路倒換的通關文牒大概是什麼模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