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港女出嫁,都喜歡着一件配有龍鳳圖案的裙褂作為 「戰衣」 。但隨着時代變遷,本港的繡莊已經越來越少。擁有逾40年歷史的永隆繡莊的老闆娘張太(吳蘭花),就見證了本港裙褂行業的轉變。
繡莊第二代傳人 從零開始學習
吳蘭花是永隆繡莊的第二代傳人。該店位於油麻地上海街,本來是由張太的老爺奶奶經營。兩老在十年前退休,張太才 「從零」開始接手打理。
張太接受《龍週》記者訪問時憶述,當初接手經營裙褂店僅是想有一份工作, 「當時我有全職工作在身,惟年紀不輕,擔心會被年輕人取代,剛巧老爺奶奶想退休,問我有否興趣接手。」於是張太抱着做到便做的心態,經營這間裙褂店至今。
張太坦言, 「接手初期咩都唔識」,從裙褂的款式、剪裁,修補、針指,以至傳統婚嫁產品的分類,都需要重新學習。不過,隨着對裙褂的認識愈深,她愈發覺其保留的價值,「許多國家都有屬於自己國家的禮服,反而中國沒有,所以不少人視裙褂為代表中國人的傳統嫁衣。」她也認為,華人穿裙褂有種獨特的韻味,其精湛的刺繡工藝也是無法被現代婚紗等嫁衣取代的。
在經營過程中,張太也學懂了「人情味」。她指,自己原以為把價錢定好、 「執正啲」就可避免議價情況,但原來做 「街坊生意」必定會經歷 「講價」,有些顧客會為了數十元而放棄購買,故她之後學會不要 「企得太硬」,只要議價合理都會 「彈性處理」,務求令客人辦喜事辦得開心。

面臨租金人工問題
近些年,裙褂行業在本港漸漸成為 「夕陽」行業。但張太認為,裙褂對每個人的意義不同。她舉例說,數年前有位新娘帶來一套殘舊的裙褂,寧願花一筆錢修補也拒買一套新裙褂,原來該套裙褂是她已去世的媽媽留下來的,新娘希望穿起它時,就像媽媽陪她出嫁一樣。張太聽後非常感動,決意幫助新娘修補舊裙褂,讓她完成心願。
張太承認,現時裙褂店不好做,但她希望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將這一傳統工藝傳承, 「直至做唔到落去」。不過,店舖近年同樣要面對租金、人工等現實的問題。她慨嘆, 「若老爺奶奶當初把裙褂店買下就好了」。原來,業主早前收回裙褂店原址予旁邊的商店打通,張太因抵受不住昂貴的租金而被迫將店舖遷至舊址附近。
張太稱,不敢投放太多金錢在新址的裝修工程上,擔心不知何時又敵不住租金而要搬遷。加上內地生產商開始以機器生產刺繡褂,她認為裙褂業的競爭比以往大,但自己仍會堅守經營裙褂的理念,努力經營下去。

樂於對外介紹裙褂業
張太發現,近兩、三年,多了新人選擇穿裙褂出嫁。她認為除了明星間接宣傳外,也可能和現今新人較以往願意花錢舉辦婚禮有關,仍然有人欣賞手工精緻而美麗的傳統裙褂。
熱愛裙褂行業的張太直言,單靠自己留守裙褂店,所做的有限,故自己會接受不同學校及旅行社帶團到店內參觀,希望透過介紹裙褂的歷史、特色及親眼目睹裙褂的手工,讓更多人認識裙褂。另外,她也對記者、學生的訪問來者不拒,希望藉訪問將裙褂 「發揚光大」。事實上,曾有大學生與她做訪問後,主動協助設計裙褂店的網址及單張,延續裙褂的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