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黃大仙區議員莫健榮約定訪問這天,《龍週》記者在彩虹邨四下尋路,一位坐着電動輪椅的長者主動上前,未等記者開口,便指往一個反方向說 「直走,在停車場上面。」
等見到莫健榮後,他笑着給一頭霧水的記者解惑,原來那位長者所指方向是停車場頂樓的公共運動空間,正對着五彩繽紛的大樓牆面,獨特的顏色呈現方式成為「打卡」聖地,「老人家以為你也是過來拍照打卡。」
打卡聖地「彩虹」
在2016年的Sony World Photograph Awards,攝影師何穎嘉以作品《彩虹童年》獲香港區冠軍,鏡頭捕捉一個男孩於下課後打籃球,而他身後的色彩絢爛如彩虹的大樓,便是彩虹邨。 「之後越來越多的攝影作品取景此地,亦吸引海內外遊客前來打卡。」莫健榮說。
遊客聚集於此,對彩虹邨居民造成一定困擾, 「主要是打球的年輕人受較大影響。」莫健榮記得,曾經有運動中的居民不小心用球砸壞了一名遊客的相機,從而產生不小的摩擦,最後要報警處理。
莫健榮表示,早前已與房屋署溝通,要求增加巡邏點並在圍牆當眼位置貼上 「嚴禁攀爬」字眼。儘管有摩擦,他強調大多數街坊仍是歡迎遊客前來,會主動給遊客指路,同時區內的商戶亦能受惠。
爭取啟動重建計劃
不說不知,外牆五彩盡顯青春的彩虹邨,其實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老屋邨,區內不少樓宇已達到56至58年。
莫健榮給記者展示一位居民發來的相片,照片中是一塊重達1.38公斤的石屎。不久前,那位居民在家中為女兒沖涼時,石屎從天而降,情急之下為保護年幼的女兒,她用手臂擋住以致擦傷。
莫健榮指出,同樣的情況在區內並不少見,超過一成的樓宇都曾掉落過較大石屎,反映該區老化嚴重,石屎剝落和滲水問題普遍。因此他提出要盡快重建彩虹邨。

家訪聽取居民意見
至於重建計劃的安置問題,莫健榮搜集了附近新建的可作接收屋邨的資料,最終選定大磡村、美東邨、麗景花園對面、啟德近宋皇臺公園四個地點,並列明其優點及缺點,然後家訪聽取街坊意見。數據顯示,76%的受訪居民支持彩虹邨重建,而首階段安置地點,逾九成受訪居民選擇大磡村。
莫健榮也認為,大磡村應是首選,因為其周邊交通設施及環境等條件均與彩虹邨相似,若可提供3000個公屋單位的大磡村可將其中約1000個單位用來安置彩虹邨居民,則可令彩虹邨原區安置成為可能。他已向政府提出這些建議。

社區設施改善要盡快
彩虹邨建成年代較久,當時許多設施如升降機等未有配備,不少行動不便的長者便很少落街。家訪時,莫健榮留意到這一問題,一直爭取在樓宇增設升降機,同時要求彩虹港鐵站C出口升降機工程盡快復工。
他記得,有一位婆婆因行動不便好幾個月不出門,等電梯建成想告訴她這一好消息時,婆婆已去世。這件事令莫健榮留有遺憾,也明白這些服務長者的無障礙設施完善進度一定要加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