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碧堯 法律博士生的「詠春情結」

近年《葉問》電影系列在本港掀起了一陣詠春熱潮。住在紅磡的23歲中文大學法律博士生劉碧堯,自小就學習詠春,現時更已是教練級人馬,堪稱文武雙全。

爺爺是葉問徒孫

不說不知,原來劉碧堯出身於詠春世家,爺爺劉中興是葉問的徒孫。而劉碧堯的爸爸也懂得打詠春拳,所以她在家裏經常聽到相關話題。

但真正引起劉碧堯對詠春的興趣,則是因為電視劇《鐵馬尋橋》。 「我和同學們看了這套劇,便試着玩一些招式,發覺很有趣,於是向爸爸提出想跟爺爺學詠春,當時我大約8、9歲。」劉碧堯接受《龍週》專訪時說。
一開始,劉碧堯每星期去爺爺家裏練一些簡單招式,到了大約12歲才正式踏入練習場所學藝。自此她的生活與詠春緊緊結連在一起。

不過,初期學詠春的滋味並不好受。劉碧堯說: 「我是他孫女,我想他應該不會對我太苛刻吧,但當我有些動作做得不好,他一樣會教訓我。」當眾被教訓,劉碧堯心情當然不好受,但她很快便想通,明白爺爺要求嚴格是用心良苦,否則學功夫也沒有意義。

事實上,學詠春令劉碧堯的生活變得更有紀律。她表示, 「一個動作只要錯了少少位,那道力不對就會全都錯了,所以我要求自己每個動作都執到好正,不能有少許偏差。」

2126QC001_
▲劉碧堯參加過不少詠春賽事

以遊戲引起學生興趣

一直勤力練功的劉碧堯,在17歲開始協助爺爺教學,到了21歲可以考教練牌的年齡便馬上去考,正式成為詠春教練。目前,她的學生來自不同背景,當中以小朋友居多,她亦樂於將這門功夫傳授給下一代。

不過,教小朋友打詠春並不容易。為了提起他們的興趣,劉碧堯會從玩遊戲開始,慢慢滲入一些招式。曾有一位4歲半的南亞裔學員令她留下深刻印象。 「他最初表現得很不喜歡學詠春,於是我先教他一些實戰知識,讓他知道有趣之處,以及明白先要練習套路才會打得好。」後來這位小朋友努力練習,更成為班上最出色的學員,在結業禮上帶領其他同學表演。

2126QC003_
▲4歲半的南亞裔學員(左一)令她留下深刻印象

盼開拳館

讀法律要花很多時間和精神去研究案例,劉碧堯認為這與打詠春拳很相似。 「兩者都要求刻苦耐勞和專注,任何時候都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以目標為本。」

大約3、4年前,劉碧堯在佛山參加一場比賽,對手是一位比她高大很多的女生,她起初有點不知所措,但很快便冷靜下來想起爺爺的教導,若自己身材輸蝕,就要攻對方下路。最後兩人點數平分,一起晉級。

在劉碧堯眼中,學詠春最辛苦之處並非體能要求,而是在一些招式上遇到樽頸位。

「看見師兄師姐做到一個動作,但自己練很久都做不到,會有點氣餒。」她說這很講求個人的領悟力,不是單靠模仿就做到那動作。說到底,還是必須勤加練習,才有機會找到竅門。

談到將來,劉碧堯表示,畢業後將投身法律界,安頓好事業後就會開一間拳館,把詠春傳承下去, 「我希望40歲前能做到,現在已要開始計劃了。」

2126QC002_
▲21歲已成為詠春教練,亦參與裁判班

 

 

 

 



發表迴響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