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年間,中國科技進步神速,更通過研究中國傳統民間醫學的方式,研發出百姓可負擔得起的新藥,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被認為是20世紀熱帶醫學的顯著突破。
世界各地談瘧色變,每年在世界各地感染過億患者,更是人類千年之患。2700年前,中國就有關於瘧疾引起的獨特的周期性發燒的歷史記載。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按瘧發燒周期把瘧疾分為間日瘧、三日瘧、次間日瘧和每日瘧。羅馬人科魯邁拉也曾經提到瘧疾可能與沼澤有關,瘧疾在羅馬非常流行,以致它有 「羅馬熱」之稱,並被認為與羅馬帝國的衰落有關。
中國抗瘧成就 獲世界肯定
提到中國抗瘧第一人,必須介紹屠呦呦。屠呦呦是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她多年來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新型抗瘧藥,即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並憑此成就於2011年9月,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臨床醫學獎,並於2015年10月榮獲諾貝爾醫學獎。
遍尋中醫古方 成功提取青蒿素
早於1969年1月,屠呦呦已被任命北京中藥研究所523項目組的組長,負責領導對傳統中醫藥文獻和配方的搜尋與整理。屠呦呦以及她的工作團隊希望在中國傳統醫學中尋找對抗瘧疾的物質,查閱大量古代醫學典籍,察訪民間藥方,拜訪各地在世的老中醫,選出約2000個有關對抗瘧疾的藥方,篩選後集中針對200種中草藥的380個可能藥方研究,其中鎖定了青蒿。
當時的中藥方劑都需要煎煮,而高溫會破壞所有的青蒿素,令萃取失敗。但屠呦呦等人努力不懈,再度研究古法,並由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發現與後來使用煎煮法不同的服藥方法: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獲得靈感,進而用乙醚萃取黃花蒿,經過一系列純化,終於獲得青蒿素,抗瘧疾效果極佳,但單一使用容易造成抗藥性。90年代,諾華公司以青蒿素為基礎製成複方藥物,被世界衛生組織列入 「基本藥品」目錄,成為瘧疾的標準治療方案,推薦在全世界應用,挽救了數百萬名瘧疾患者的生命。
建國七十年,見證中國在世界疾病醫療上作出重大貢獻,讓中國能在未來,繼續造福全球人類。
越南網友留言致謝
談及中國抗瘧的成果,有越南華人於網上留言說道:「提到青蒿素,我非常感恩!的而且確,青蒿素是瘧疾殺手,我是越南華裔,入鄉期間曾飽受瘧疾痛苦,整個鄉村家家戶戶都有病人,用盡各種西藥或打點滴都不能根治,副作用大得要命。自從青蒿素面世後,我好快就恢復健康,青蒿素無副作用,又價格便宜,還可以與西藥同時使用。屠呦呦能得到諾貝爾獎,實在當之無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