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華書院 跨越世紀

米憐與馬禮遜牧師創校

提到英華書院的建立,英國基督教傳教士米憐與馬禮遜牧師功不可抹。米憐牧師於1813年來華傳教,因受到澳門天主教徒的排擠,改而到馬六甲傳教,1818年在馬六甲創辦英華書院,可惜因病於1822年因病去世。馬禮遜為首批來華傳教的英國倫敦傳道會傳教士,亦為近代《聖經》的翻譯者,並編撰《通用漢語之法》及《華英字典》等著作。馬禮遜非常支持米憐的創校工作。1823年馬禮遜前往馬六甲,重新肯定英華書院以宣教為目標的發展方向,又在該校授課及改善學校設施,他返回英國後,更為學校募得大量物資和捐款。馬禮遜的兒子馬儒翰也曾入讀該恔。馬儒翰在香港開埠初期,曾擔任港府輔政司(即今日的政務司司長),可能對教會把英華書院遷到香港的決定,有一定的影響。

理雅各博士與遷校香港

1840年理雅各接任英華書院校長,1841年英軍佔領香港,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後,香港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國倫敦傳道會為開展對華傳教工作,便要求理雅各把英華書院遷到香港。1844年1月,理雅各等人賣出馬六甲英華書院的舊校舍,籌款投得士丹頓街的一塊地皮,興建 「傳道會大樓」,英華書院在二樓上課。

英華書院設有印刷所,主要業務包括鑄售活字和印製書刊。香港首份中文報刊《遐邇貫珍》便是由英華書院承印。黃勝(香港第二位華人立法局議員)、王韜(中國近代思想家)、洪仁玕(洪秀全族弟,太平天國的改革者)都曾在書院中工作過。

從停辦到復校

1850年代中期,英華書院學生人數已達50人,但對理雅各等人來說,學校的教育效果未達預期的目標,因為當時學校的辦學目標,是為教會培訓傳道人,書院的畢業生多數從商或出任政府的翻譯,極少數人會從事宣教活動。到了1857年,英法聯軍之役爆發的關係,理雅各停辦英華書院。

到了1914年,在一群熱心的華人基督教徒推動下,英華書院正式復校。書院復校後,改於堅道上課。1916年該校學生人數增至130人。至1917至1928年間,校址遷到今日般含道78號。到了1928年,書院遷到九龍弼街。二次世界大戰後,校方為鼓勵同學恪守基督意旨,用 「篤信善行」四字作為校訓,並設計新校徽。書院校董會向港府申請土地興建新校舍,港府批出九龍塘牛津道1號B的地皮興建新校舍。新校舍於1963年落成,由港督柏立基主持落成典禮。香港回歸初期,書院校董會計劃復辦英華小學,計劃把小學與中學設在同一校園。特區政府批出深旺道的地皮供書院遷校之用。新校舍於2003年啟用。隨後書院與小學改為直資學校,為秉承前賢「有教無類」的精神,只收取低廉學費,讓基層學童有同等機會接受優質教育。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