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三場小型音樂會,音樂會的演奏者共同點是都是本地年輕人,有些演奏者還在讀書,他們在演奏當中會講解自己的音樂世界,都與他們看待世界的觀點相似。最難忘就是月底看的爵士音隊-P.M.V trio是一隊由三個年輕人組成的樂隊,他們迷醉於1940年代的Bebop ( 咆勃爵士樂) 尤其是先鋒者Charlie Parker。所以他們一齊去洛杉磯訪尋大師學藝進修。其中一個樂手分享,因為這一場進修,他用盡了自己所有錢,戶口只剩幾千蚊。為了一個理想的執著,願意放棄很多事情,這是年輕人應有的衝勁。
他用很簡單的比喻來解釋爵士樂,就像我們熟悉的香港音樂,Beyond的「光輝歲月」、「海闊天空」,太極樂隊的「紅色跑車」等等,那是屬於80年代香港本土音樂的文化。爵士音樂也是一樣,是屬於非裔美國人的一種文化,一種流派。
這幾場與音樂有關的饗宴,對於我來說,是對香港年輕人的一個重新認識。以往我們從電視框看到很多年輕人的報道都是與政治有關,什麼街頭抗爭、什麼被DQ,還有組黨等等,其實還有很多默默耕耘為自己理想及理念拚搏的一群。今年採訪過從藝人改行做生意的女生們,從事刺繡的大隻佬。請大家都看看這些不是只站在道德高位、談論政治的年輕人,而是草木之人才是大多數。
江定暢:報刊編輯、精油護膚品DIY達人、品牌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