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談到,在應對西醫 「三高」的問題上,中醫業界面對的困難,其一便是在診斷上的標準。我認為,脈法的深究可以為一個出路。
中醫經典《傷寒論》云: 「脈病欲知愈未愈者……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此脈陰陽為和平。」這是指疾病能痊愈與否,可以從脈象各部的相互比較而得出。總之大小、浮沉、快慢大致同等就是病愈、就是健康。這不就是我們所尋求的中醫的 「絕對標準」嗎?
而對於一般讀者,把脈的基礎可以教教各位。首先伸出左手,平攤手掌;再以右手繞過手背,在平日戴手表處、近拇指一側,尋找骨頭突起的地方,再稍往內側尋撫,這就大致是把脈時中指所居的位置;緩緩將中指放往脈管搏動處,食指及無名指也放上,三指併攏;食指至無名指分別就是中醫所言的寸、關、尺,亦即人體的上、中、下三部分了。
把脈的方法介紹到這裹,具體又怎麼應用?舉個病案:記得有一次,一位四十來歲女病人,小便容易失禁一年餘,遍尋醫生不效。我仔細為其診脈,判斷她脈管束縛得較緊,屬於感冒風寒未清,我說應該先散寒。病人一聽也傻了,但也照樣服藥。結果三四劑後就完全痊愈,這就是把脈的好處。但當然我並不是神醫,也可能會有出誤差之時。不過至少判斷錯了,再憑脈象也有跡可尋,而非束手待斃。
蔡梓銘:香港中醫學會理事兼慈善基金會秘書長、世界中醫聯合會生殖醫學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