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公園 雨災火災的印記

位於九龍藍田碧雲道的藍田公園,於一九九一年建成,是藍田區內最大的公園。這座依五桂山而建的公園,前址為一九八二年的 「五二九雨災」 的重災地點,現時公園開放予公眾使用。園裏設有體育及康樂設施,包括用作舉辦文娛活動的露天廣場、兒童遊樂場、野餐區和健身徑等,是香港人郊遊玩樂的好去處。最為行山愛好者注目的,相信一定是在山頂觀景點,鳥瞰維多利亞港東面及東九龍的景色。

五二九雨災

六十至八十年代,將軍澳和調景嶺等地還未發展,藍田是觀塘區邊緣地帶。六十年代開始,許多內地居民南下香港,令寮屋區居民人數大增。及至八十年代初期,寮屋區大多位於山邊,而且結構相當脆弱,在暴風雨時易受山泥傾瀉影響。事實上,八十年代的山泥傾瀉事故多在寮屋區發生,尤以觀塘藍田村為甚。

自一九七七年土力工程處成立後,香港政府有系統地解決斜坡安全問題,但山泥傾瀉仍時有發生。一九八二年五月二十九日發生 「五二九雨災」,當時香港經歷暴雨,接連多處地方發生山泥傾瀉,其中以東九龍藍田、香港島筲箕灣區及新界西屯門公路等地較為嚴重,共導致二十九人死亡、五十人受傷。其時,藍田有三處的寮屋區同時發生塌泥,包括藍田第一村、第三村第二段及玄武村,單是藍田區已造成五人死亡。有部分死者來自玄武村,該村一帶在一年前曾發生五級大火,起因是該處的木屋區過於擠迫,加上大風加劇了火勢蔓延,且各家各戶都用罐裝石油氣及火水爐,歷時約七小時的藍田大火造成過千間木屋幾乎燒光,最後使斜坡上平地增多,平地土壤大量吸收水分,導致 「五二九」的悲劇。

057QC003_
▲1981年11月21日藍田大火新聞剪報

一九八五年六月八日,藍田觀塘第二村再遇山洪及泥石淹至,寮屋地台被沖至倒塌,兩人受傷。同月十日,第二村寮屋因護土牆倒塌而遭受損毀,居民需要疏散。二十五日,第二村寮屋區再次發生山泥傾瀉,三十四戶居民需即時疏散,這寮屋區其後在房屋署的發展清拆計劃下被拆卸。同時,第三村亦在凌晨三時發生山泥傾瀉,正是當天最大雨的時段,導致一排寮屋完全倒塌,十一戶居民要永久撤離。

經歷嚴重火災和雨災後,因應城市規劃發展,該處在八十年代末改建為藍田公園,以及屬租者置其屋計劃屋邨類別的公營房屋,在一九九一年落成陸續入伙,取代了舊有的廉租屋及徙置區。藍田公園旁的馬游塘中堆填區於一九八一至八六年間由土木工程署營運,其間接收了約一百萬噸廢物(主要是家居廢物和拆建廢物)。堆填區在八六年關閉後,改由環境保護署進行修復工程,並於九八年竣工。因應觀塘區議會的要求,民政事務總署把堆填區頂部平台鄰近藍田公園的小部分用地發展為馬游塘中休憩處,於二○一一年開放給公眾使用,由康樂及文化事務處管理,目前已發展為休憩處。參觀者可經由藍田公園步行進入。

057QC004_
▲1982年5月29日發生的藍田玄武村山泥傾瀉事故

郊遊好去處

從地理位置看,藍田公園處藍田半山,毗鄰衞奕信徑第三段,可通五桂山,到達鯉魚門和馬游塘。沿途輕鬆的路程吸引不少行山愛好者前往感受鄉郊氣息,在繁忙生活中洗滌心靈。五桂山山下為藍田公園、藍田新市鎮和長龍田等地,與大上托山、照鏡環山、魔鬼山等山峰,因山勢起伏儼如大埔的八仙嶺,被譽為 「小八仙」。清朝初年該山一帶曾為海盜佔據,二戰後山上曾流傳不少鬧鬼故事,後來才雅稱五桂山,漸成為晨運客和短路行山勝地。

057QC005_.jpg
▲藍田公園於一九九一年建成,是藍田區內最大的公園

地母元君廟

觀塘區在六十年代始聚居了許多二戰後陸續來港定居的潮汕人士,他們藉設壇拜祭家鄉神明以祈求神靈繼續庇佑,為這區帶來了一些當地的民間神祇和廟宇。觀塘有兩間專祀地母的廟宇,一間位於藍田公園上面的地母元君廟,另一間在油塘。這座地母元君廟建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二○○一年曾重建,設計採用潮汕風格,廟內有龍王三太子等神靈。旁邊的觀音廟則是海陸豐人所建。地母娘娘即道教的「后土」或 「后土皇地祇」,統大地山河,掌陰陽生育。每年農曆十月十八日的地母誕有不少善信赴廟拜祭場面更熱鬧。潮汕人士拜神頗重視祭品豐富,廟方會請來幾位喃嘸師傅設壇奏樂,善信集體上香後分吃祭品,身心滿足。

057QC007_

 



發表迴響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