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早前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 「明日大嶼」 計劃,建議建造兩座人工島,用作興建數十萬個住宅單位。計劃一出爐,便遭到不少人抨擊。以下是反對填海的四大主要理據,但當中明顯與事實不相符。
1 造價過高?
質疑:整個項目的造價高達5000億元,而當局預計2018至2019年的政府總開支為約5500億元。計劃會 「燃燒」香港的儲備。
事實:本港基建開支每年都有1000億元,而 「明日大嶼」將分階段在10至20年間推展,以5000億計,平均每年只是幾百億,對財政影響有限。最重要的是,土地有價,人工島的土地可以作商業和住宅用途,讓政府得到大筆賣地收入,補充特區政府的儲備。
2 影響生態?
質疑:人工島計劃將為大自然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建議中的填海範圍有江豚出沒,人工島建成後水流速度和方向轉變,可能干擾珊瑚生長。
事實:香港的成功多年來都是依靠填海得來,而目前填海技術先進,降低傷害生態。事實上,新機場第三條跑道不惜耗資額外100億元使用水泥拌合模式填海以減少生態影響,證明現今科技有能力把環境破壞降到最低。
3 逆天而行?
質疑:在全球暖化下,建人工島是 「逆天而行」。因為未來氣候變化風險大,一旦出現超強颱風,人工島附近的湧浪或有逾數層樓高,有機會危及島上居民的人身及財物安全。
事實:如果當年的港英政府因害怕水浸風險而沒有進行觀塘、荃灣、啟德機場、九龍灣、沙田、大埔、屯門及赤鱲角機場的填海,就沒有今天的香港。事實上,現時東大嶼人工島的設計高達海拔5米至6米,超過一些舊填海區的標準,新工程的安全標準亦較舊工程高。
4 為新移民而設?
質疑:香港每日有150名內地居民持單程證來港,即使政府興建了可容納110萬人口的人工島,最終也只會讓 「新移民」受益,本地居民則無法因此而受惠。
事實:人工島落成之後,公私營樓宇比例將會是七三比,而基層市民不論是否土生土長,只要符合申請公屋的條件,就能輪候公屋。公營房屋單位的數量,會在人工島落成之後增加,受惠的不是 「新移民」,而是縮短了所有申請人的輪候公屋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