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社會時代。當時每個氏族都會有一個本氏族的專用名稱,而這個名稱事實上就是全體氏族成員的共同姓氏。上古八大姓是指姜、姬、姚、嬴、姒、妘、媯、妊,全都帶有女字。
如今姓、氏已經是同一個意思,但在先秦時期,姓、氏卻是互有區別的兩個概念。姓是氏族組織的名稱,氏是氏族內部家族組織的名號。出現姓、氏上下兩級的結構,是因為當一個氏族規模越來越大時,氏族內一些成員間的血緣關係就會越來越淡。這時氏族內一部分血緣關係較近的人便會結成次一級的血緣組織,這就是「氏」。
然而在對始祖的追溯上,氏由於所代表的家族組織歷史晚近,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數可以確切地知曉。比如春秋時魯桓公的三個兒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孟孫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慶父,叔孫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孫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領有的 「姬」姓的始祖,卻只能想像為傳說中的人物黃帝。

其次在姓氏應用規則上,先秦時代是男子稱氏,女子稱姓。顧炎武《日知錄.原姓》篇所云 「考之於《傳》,二百五十年之間,有男子而稱姓者乎?無有也!」現在有些書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稱周文王為 「姬昌」,武王為 「姬發」,並不符合先秦實際的稱謂。其實先秦時代的人既有姓又有氏。比如周公,姓「姬」,氏 「周」;再如孔子,姓 「子」,氏 「孔」。
而中國姓氏最大的變化則是從戰國時代開始,隨着社會血緣組織的結構形式由氏族、家族兩級形態向單級的個體家庭形態轉化,上古的姓氏制度也有了改變。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姓與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無區別地成為新姓氏制度中的 「姓」。其次,姓氏在應用規則上不再有男女之分。這個變化過程持續了很長時間,帶來最重要的一個影響就是對於血緣關係的判斷。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同血緣,但姓氏合流之後的新姓多數是由從前的氏轉化而來,因而變化後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緣關係。比如春秋時期的幾個國家都有孔氏,魯國的孔氏姓子,屬殷商遺族;鄭國的孔氏姓姬,為周厲王之後;陳國的孔氏姓媯,據稱出自虞舜。這三支孔氏在變化之後都轉為了孔姓,但並不必然地沾親帶故。
新姓氏制度自戰國中期確立以後,一直沿用到今日,其間具體的姓氏有增有減,有生有滅,比如曾見於孔子門徒中的 「漆彫」、 「壤駟」等姓氏後世都已絕跡,而 「呼延」、 「尉遲」等姓又在某些時代加入了姓氏大軍。
同時姓氏的增減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少數民族姓氏漢化,不少進入中原地區的少數民族實行姓氏漢化,以北魏孝文帝改革最為著名,當時曾一次就將一百四十四個鮮卑姓氏改為漢姓,拓跋氏改姓元、獨孤氏改姓劉等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例子。
而漢姓少數民族化也不罕見,北周時期蔡、張、周等漢姓改為大利稽氏、叱羅氏、車非氏,宇文泰賜李弼姓徒河氏,賜趙貴姓乙弗氏,賜楊尚希姓普六茹氏,都是漢姓少數民族化的例證。
姓氏絕不僅僅是一種名號,其所反映的社會內容相當宏富,從姓氏入手,能讓我們對整個中國歷史文化的觀察更清晰、更深入。
知史,顧名思義就是知道歷史。歷史不單單是教科書中的王侯將相、治亂興衰,也是我們先祖的生活與文化沉澱,更是一個個精彩而有溫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