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四日,北大校長在北大一百二十周年演講中念錯了一個字,引發了一場大風波;之後,校長致公開信解釋和向公眾道歉,再引起更大的爭議,可說是公關災難。這件事值得領導們引以為鑒,避免重蹈覆轍。
作為校長,我當然也同情這位校長念錯一個字,人誰無錯,應該可以原諒和理解的,但因為北京大學是中國的超級高校,而且一個大型和重要的演講,不單現場參加者眾,亦早已知一定有媒體採訪,校長理應多作準備。
校長引述習近平主席視察北大時的講話,鼓勵北大學生要立「鴻鵠」之志,所以校長雖不肯定「鵠」的讀音也要硬着頭皮讀出來,把「鵠」字讀成 「浩」字,引起大眾的討論。
這個風波估不到越鬧越大,開首人們都覺得是傳媒的搞作,小題大做,質疑北大校長連初中課本已有教的《史記,陳涉世家》 「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常用四字詞也讀錯,確實是一個笑柄。
校長的回應和道歉卻越描越黑。對經常要致辭的人來說更要上寶貴的一課,要認真預備演辭,當然最好是自己親自撰寫,如要請他人代筆,也要認真準備,如有不太肯定的字詞讀音都要先查明確定,但可能已做了多年的校長,一切已太駕輕就熟,低估了難度, 「陰溝裏翻船」,影響了自己和機構,有時意外是萬料不及的。
陳家偉:優才(楊殷有娣)書院小學部校長,關注學生的品德及才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