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塘民聯會 扎根觀塘 服務不同階層街坊

成立逾40年的觀塘民聯會,多年來一直秉承「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精神,扎根基層,服務區內居民,至今已成為九龍東區最廣為人知的社區組織之一。到底觀塘民聯會做過哪些服務社區的活動,未來又有何大計呢?

「618雨災」促使民聯會誕生
觀塘民聯會理事長陳華裕接受《龍週》專訪時憶述,民聯會的成立與1972年6月發生的「618雨災」有關。當時本港持續暴雨,觀塘雞寮安置區和寶珊道發生嚴重山泥傾瀉,事件釀成138死、71傷,成為香港史上死亡人數最高的山泥傾泄事故。由於沒有人出來救災,一群民聯會的老前輩於是率先伸出援手,協助搶救「618」的災民,其後在1974年正式成立了民聯會。
觀塘民聯會的會徽由三個「人」字組成,象徵該會是一個「眾人之會」。在這個理念下,民聯會長期腳踏實地為觀塘區街坊提供多元化社會服務,目前在區內的服務更已遍及不同層面的居民,從幼兒服務到長者服務,從新移民到特殊需要的家庭等。陳華裕說: 「其實政府或者其他志願機構也有類似的服務,但民聯會往往會想多一步,在其他服務機構不能夠支援到的位置『備補不足』!」

20180110p8-image3
民聯會希望在社區服務上發揮「備補不足」作用

推動「委員會制度」服務專業化
去年才出任民聯會新一屆理事長的陳華裕,之前已在該會工作多年,對會務瞭如指掌。他上任後,開始推動「委員會制度」,致力提升民聯會服務街坊的專業化、系統化,並善用資源,互為補足。
陳華裕解釋,過去40多年來,民聯會有些社區服務運作很成熟,但他檢視整個社區服務的「服務鏈」後,發現有些服務環節其實可以做得更好,如安排義工陪伴獨居長者去看醫生等,為短期無法照顧子女的家長提供託兒服務等,「就好似煮菜一樣,加多點鹽或加多點葱,味道就完全不一樣啦!」
陳華裕形容,「委員會制度」的做法類似「大廚管理哲學」,即在有限資源下,在原有的服務上,用心思完善並提高服務素質,推動民聯會向街坊提供更多元化的社區服務。
談及民聯會未來發展時,他透露,只有開拓資源,才能有更多資源提供社區服務,所以民聯會將透過與其他機構合作項目,慢慢打造一項「可持續發展」的社區品牌活動,讓社區內有需要的人群長期受惠。

20180110p8-image4
陳華裕認為,本港青少年應該多開闊眼界,才能更熱愛國家

陳華裕:港青強調權利 忽視社會承擔
「部分新一代的年輕人其實係遺忘了香港的初心!」同時也是中學校長的陳華裕,在訪問中多次談及社區公民教育,認為現時香港出現「公民心態」的問題,有部分青年人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的認知上有誤解,強調自己的權利與自由,但拒絕對社會有承擔及負上義務,「他們忘記了香港的今天其實都係捱出來的」。
陳華裕在學校的工作中常與青少年互動。他坦言,部分年輕人目光短淺, 「有時連學校的老師也所知有限, 所以香港年輕一代也難有宏觀的眼光!」

考察周邊國家增視野
因此,民聯會未來會加強推動觀塘區的青少年到周邊的國家參觀。「你去下越南、印尼、菲律賓,就知道中國人幾矜貴,國家有幾好!」陳華裕坦言,香港青年缺乏的不是「知識」,而是「見識」,增廣青少年的見識,正是民聯會未來工作方向之一。

20180110p8-image2
身兼觀塘區議員的陳華裕晚上不時落區與街坊見面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