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於下月公布。而財政司司長在亦指過去環球經濟整體改善,另外由於物業和股票市場暢旺,賣地和印花稅收入超出預期,預計終會錄得相當高的財政盈餘。但他重申政府收入容易受環球經濟波動影響,須保留相當的儲備以備不時之需。
筆者認為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須要在推行措施之間取得平衡是應該的,但當有大量的盈餘財政儲備實力,其比例也高於很多發達經濟體,政府實應該「還富於民」。筆者建議可參照特首上任後曾提出過的「理財新哲學」,即大膽增加開支,除了增加社福開支扶助基層外,亦會在稅制惠及中產階層和中小企業。
另外是「投資未來」,應着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力、新發展,以刺激經濟,如一些新基建投資項目、教育、文化藝術及創科等,甚至利用儲備紓解現在青年人的怨氣,例如提高房屋資助或創業支援,製造更多元就業機會,讓更多青年人受惠。
筆者明白政府要確保開支增長適度與社會長遠承擔能力相稱,不應只做獲一時掌聲的短期措施。但「應使則使,應慳則慳」的概念已經過時,應是時候作出一些改變,在水浸時實在應「還富於民」,讓經濟發展好一些,讓民生改善多做一些,才是一個好「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