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期)2006年,由廣東省文化廳、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和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共同申報的涼茶,正式獲國務院批准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序號排列編號為「Ⅷ-89」,名為「涼茶配製」。粵港澳政府官員均認為, 涼茶申遺的成功,見證了粵港澳三地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通力合作的卓越成果。位於香港佐敦廟街與西貢街交界的春和堂單眼佬涼茶舖, 在九龍區開業逾半世紀,亦見證涼茶歷史發展。
享譽香江的涼茶舖
戰前,香港不少涼茶店林立大街小巷,時至今天,古老涼茶舖剩下的已不多。
「春和堂單眼佬」是廣為人知的涼茶舖,目前已傳到第四代。創辦人李鏞昌,人稱「單眼佬」,其像仍高掛在店內細看廟街數十年來的人寰轉變,春和堂內的格局,仍是五六十年代的模樣。現時店外仍保留了舊時的白底紅字的招牌廣告,寫着「春和堂單眼佬滴耳油琥珀膏」。售賣的鎮店之寶,有單眼佬涼茶(即廿四味)及五花茶,而涼茶秘方由創辦人李鏞昌傳下來,配方百年不變,從不修改。其涼茶帶深褐色,先苦後甘,有草本的清香,亦有醇和的藥材味,花的心機的確不少,才使口感順滑。
對中藥頗有研究的李氏當時由番禺來到香港,研製出獨家的涼茶配方,便開業經營。李氏與兒子李永銓合力打理生意,靠着堅實用料和口碑,生意愈來愈好,於是在五十年代將舖頭移到廟街現址。其他產品就有紙包裝的涼茶藥材,方便街坊買回家自行熬製,還有單眼佬研製的滴耳油、便秘丸、琥珀膏。當年店子全名為「春和堂藥行單眼佬涼茶」,因為還兼賣中藥及山草藥。其後,基於行內競爭,李永銓便將「單眼佬涼茶」申請註冊以保障自家品牌,後來更以「單眼佬涼茶」為店名。
香港涼茶業興盛約於在五十年代,平民百姓普遍不看西醫,反而慣常到涼茶舖喝碗涼茶以防治疾病,因為涼茶是平價的庶民保健產品。全盛時期的李氏當時坐擁三間分店,分別在旺角上海街、彌敦道與亞皆老街交界及深水埗。到了六、七十年代,單眼佬涼茶的彌敦道分店,就在舊百老匯戲院對面。支持着這間四代人繼續經營的,無疑正正是對其老字號的熟客支持者,同時印證着廣東涼茶的大眾認可和廣泛流傳。
嶺南飲食文化的傳承
國務院正式公布涼茶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意味着涼茶受到《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公約》的保護。涼茶成功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顯然是三地通力合作的體現,有助粵港澳文化產業合作的推動。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二○一七年八月十四日公布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涵蓋二十個項目,為保護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參考依據,也體現出香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一步步扎實邁進。涼茶這獨特的嶺南食品,值得保護和扶持的民族工業,潛力巨大。這亦是一個大好機會讓更多市民認識、欣賞和珍視涼茶歷史、源流及發展,使民族傳統繼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