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惠九龍 議員點讚

特首林鄭月娥發表的首份施政報告,除了重點談及房屋和青年等問題,也花了不少篇幅提及九龍區。有九龍區議員稱讚,今年的施政報告針對九龍問題提出了不少解決措施,能夠幫助市民。
「一地兩檢」高鐵站 促經濟發展
在交通系統方面,施政報告提出政府將檢視各界人士意見,依據早前公布的「三步走」建議,推展「一地兩檢」安排的後續工作,以達至高鐵香港段在2018年第三季通車時可在西九龍站實施「一地兩檢」的目標。
身兼九龍東區議員及立法會議員柯創盛接受記者訪問時指出,自己在不同地區或界別的朋友,都對「一地兩檢」的安排有期望,希望政府能如期在明年第三季或之前開通,因為「一地兩檢」的高鐵站開通後對九龍區甚至整個香港都有幫助,不論經濟、民生,或與國家的聯繫起了正面的作用。
他說:「在地區層面來說,我未聽過有人會反對『一地兩檢』的安排,這個亦是過去多時以來調查所得的主流意見。政府本月25日會把『一地兩檢』的議題提交立法會,我會在會上表達巿民的意願,並促請政府加快速度去做這項工作。」

20171018p2-image2
立法會議員柯創盛

醫療改革貼地 九龍需完善配套
在改善醫療體系及服務方面,施政報告也用了不少篇幅提及。其中,為確保醫療系統能長遠持續發展,保障市民的健康,政府未來五年會聚焦工作和投放資源於改善醫療體系及服務,包括大力推動基層醫療健康,完善公共衛生規管和推動醫療科技發展。
一直有關注本港醫療體制問題的柯創盛表示,今次施政報告中醫療改革着墨不少,初步感覺是政府對目前醫療的情況有貼地的見解,這些問題都是長期困擾基層巿民,尤其是近年人口老化速度加快,不少老人家都擔心醫療不足。施政報告內所提到的數點,方向正確,可以令基層市民的醫療得到更貼心的服務。
聖母醫院重建 急需落實
柯創盛認為,目前九龍最需要的是完善醫療設備及配套。過去他在立法會第一個民生議案動議, 便是改善九龍東的醫療,特別是盡快落實黃大仙聖母醫院的重建。另一方面,在基層醫療上,如何把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進一步縮短,亦相當重要,「因為目前的輸候時間以月甚至年為單位,極不理想。政府既然肯承擔基層醫療,這些都需要去考慮。」
柯創盛又認為,要解決基層醫療問題,需要培養更多的醫護人員,因為不論基層醫療改革如何做得好,人手如果不足,必定大打折扣,陷入進退失據的境地。
公私營醫院 合作可互補
政府在施政報告中還提出,由政府出資,按地區需要和特色,透過公私營合作提升市民預防疾病的意識和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支援長期病患者,減輕專科及醫院服務的壓力。柯創盛指,公私營合作是一個可以探討的議題,亦是一個可以試行的先導方案,因為公私營合作的最大好處是可以互補不足,如增強私院與公院交流、縮短病人輪候時間等等,亦可給予巿民多一個選擇。
至於支援長期病患者,他認為政府可考慮為長期病患者提供藥物資助,特別是罕有病的病患者;同時,亦可考慮提供一些心理輔導,對他們改善病況起積極作用。
安達臣道首置計劃 助市民完上車夢
房屋政策部分,今年的施政報告提出,要以公私營合作模式推出港人首置上車盤,對象是從未置業的本港居民。政府建議選取一幅位於觀塘安達臣道的地塊作為先導計劃,估計可提供約1000個單位。
觀塘區議會房屋事務委員會增選委員許有為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安達臣道項目面積約有兩公頃,位於安達邨旁,原計劃是建居屋,提供1900個單位,這次首置的1000個單位,安達臣道有預留位置興建居屋。他說,該項目仍未動工,附近未有什麼配套,估計建成後首置住戶需要到附近的安達邨或寶達邨的超巿購物或搭車。
首置計劃有申請限制,對象除了要求是居港七年的本港居民、從未在香港置業外,單身人士月入要高於2.6萬元、低於3.4萬元,才能符合申請的資格。許有為相信,政府訂下這標準,是有心幫助一些條件較好的居民上車,定位是在居屋收入的另一個階級,會適合某些群體。他說,觀塘居民以公居戶居多,他們可能較適合綠置居計劃。

施政報告涉及九龍的政策
.樓宇更新大行動2.0
推出50億元支援計劃,改善舊樓安全
.九龍東「易行」概念
研究在九龍灣站A出口提供新行人天橋,及在近兆業街提供另一道行人天橋
.「啟德體育園」計劃
期望在明年下半年展開工程,2022-2023年間完成工程
.維港水質
觀塘基本污水廠改善工程已於9月開始,其他工程將於今年內開展
.「起動九龍東」
觀塘及九龍灣近年透過「起動九龍東」措施加快轉型,計劃延伸至新蒲崗
.「首置」
觀塘安達臣道估計可提供約1000個單位的住宅用地
.高鐵「一地兩檢」
推展「一地兩檢」安排的後續工作,以達至高鐵香港段在明年通車時可在西九龍站實施「一地兩檢」的目標
.鐵路
東九龍線展開詳細規劃工作
.科普教育
樂富「藝術與科技教育中心」內的「STEM 教育中心」即將運作,為中、小學教師提供培訓和支援
.醫院公私營合
在各區設立康健中心
.改善醫療體系及服務
未來五年推動基層醫療健康,完善公共衛生規管和推動醫療科技發展

打造「步行城市」九龍灣增行人天橋
近年政府一直不遺餘力,興建了許多天橋、行人路、自動扶手電梯等,推動本港成為「步行城市」。今年的施政報告進一步提出,為令九龍東更適宜步行,準備研究在九龍灣站A出口附近提供橫跨觀塘道的新行人天橋,以及在近兆業街提供另一道橫跨偉業街的行人天橋的可行性。
A出口接駁屋邨 八萬居民受惠
當區區議員張姚彬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支持這項建議。因為這兩個點在九龍灣屬於高人流及集中的地區。其中,九龍灣A出口有不少屋邨,包括:牛頭角下邨、安基苑、樂華邨、樂雅苑及淘大花園等等,居民約有八萬人,都會使用A出口的天橋乘搭地鐵。
他指出,早在2012年,發展局屬下的「起動九龍東」辦事處已研究B出口天橋的人流,由於當時牛下邨仍未入伙,故當時未有研究在A出口再加建新天橋。但隨着牛下邨入伙,這個需要越來越大。另一方面,A出口的升降台經常失靈,影響傷健人士使用,所以在A出口興建行人天橋有迫切的需要。

20171018p2-image3
觀塘區議員張姚彬

觀塘區增設幼兒中心 釋放婦女勞動力
今年的施政報告,還提及將在2018-19年度起在北區、觀塘區、葵青區及沙田區共增加約300個資助獨立幼兒中心名額,以釋放婦女的勞動力。民建聯的觀塘區區議員歐陽均諾表示認同。他說,由於在觀塘西沒有託兒中心,該黨在觀塘西分區的議員一直有爭取要求當局增設託兒中心。
歐陽均諾接受記者訪問時指出,當區有不少年輕婦女,如能把子女安排在託兒中心,便可出外工作,幫補家計, 「事實上,很多街坊及義工反映,她們由於要帶小朋友,在工作與帶小朋友之間,只能選擇帶小朋友,所以這個政策絕對有實質的需求。」

20171018p2-image4
觀塘區議員歐陽均諾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