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主持:屋邨,盛載着基層港人的生活痕跡與文化,每幢屋邨背後都寫滿了香港人最真實的生活故事。而位於深水埗石硤尾的美荷樓,除了是見證時代變遷的二級歷史建築物外,近年更成為遊客和文青們的好去處。
從遠處看美荷樓,明亮的橙黃色外牆、採光度足的玻璃窗、簡潔寬敞的設計,完全看不出它是一座有63年樓齡的「舊樓」。但事實上,美荷樓由1954年開始已屹立在此。
1953年平安夜,石硤尾木屋區大火,政府為在最短時間內安置受影響災民,決定興建石硤尾徙置大廈,美荷樓正是首八座石硤尾徙置大廈之一。1954年,美荷樓落成,標誌着本港公共房屋政策的開端。
本港首代「H型」徙置大廈
當時興建大廈只為居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設施,所以採用長型及橫向迴廊這種具現代感又簡潔平實的建築風格,獨特的空間設計,亦塑造了居民緊密的鄰里關係。
2000年代,石硤尾邨各座舊型大廈陸續清拆並分期重建,作為本港第一代「H型」徙置大廈,美荷樓被定為二級歷史建築,在2013年進行活化,翻新改建為青年旅舍。
如果你是遊客,不妨入住由原公屋單位改建而成的房間,雙人房、家庭房、多人房。這裏甚至連懷舊主題房也有,讓人可以體驗一下住屋邨的感覺。
生活館回到昔日屋邨青年旅舍為旅客提供香港特色住宿,但本地人又怎會平白無故外宿呢?不要緊,活化後的美荷樓又何止咁簡單!設於一樓的「美荷樓生活館」免費對外開放,透過懷舊收藏品及展覽,細說由1950年代開始的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就如一座公屋博物館,記載幾代港人的集體回憶。
那個年代住公屋,夏天沒有冷氣,住戶都不介意打開門或只關鐵閘;娛樂少,鄰居師奶們一起開枱打麻將,孩子就一起在走廊踢波;煮飯時過隔籬屋借豉油,晚飯時聞到各家餸菜香味,擠在有電視的鄰居家看《獅子山下》、《歡樂今宵》。也許資源貧乏,也許生活擠迫要共用設施,但鄰里關係緊密,人情味濃,正是昔日屋邨令人難以忘懷的情景。
現時生活館內設有浴室、洗手間、雜貨店及居住單位等複製場景,如供320人公用的廁所、洗衫洗碗的「水喉房」等,配合超大型黑白歷史照片,將舊日公屋生活一幕幕重現眼前。加上超過1,200件藏品、40多段口述歷史,正適合一家大細了解50至70年代香港草根居民的生活點滴。
懷舊冰室文青好去處
行到攰,當然要坐低抖抖,去冰室嘆杯紅豆冰就最好不過!
來到美荷樓地面的「41冰室」,可以見到舊時舖面必用的舊式鑼閘、格仔地磚、童趣壁畫,還有舊唱片、收音機、鬥獸棋、七巧板、九因歌、80年代垃圾蟲、鬼腳圖、Yes Card等懷舊物品作裝飾,加上舊冰室常見的桌椅,「老香港」味極濃,令人彷彿置身時光隧道。外面還有露天茶座,寧靜怡人,難怪會吸引新世代文青們三三兩兩相約去懷舊影相,度過輕鬆時光。
不過,冰室提供的食物卻不是一味翻炒舊冰室菜式,菜單以西式為主,卻講究中西文化交融,推出各款中西融合Fusion菜,款式新穎,創意十足。另外更設有「41士多」,售賣港式懷舊小食、紅雙喜瓷碗、筷子等特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