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恩:平衡醫療服務供需之道

今年一則關於未成年少女欲捐肝救母未遂的新聞,引發了大家反思多方面關於器官移植的問題。根據器官分享聯合網絡的統計,每隔10分鐘就有患者需要器官捐贈,而在美國,每天都有起碼20個病人死於等候器官捐贈的路上。就肝臟移植來說,即使找到匹配的肝臟,移植後常見併發症,如腹腔內出血、膽道發炎、免疫系統排斥等嚴重影響患者生存率,故此要解決器官不足的問題,再生醫學成了當代科學研究重點,希望藉由幹細胞應用的技術,從細胞移植找到取代器官移植的可能。
其實,人體本身有自我重組的能力,如表皮傷口愈合就是藉由皮膚幹細胞的再生、分裂與分化重組皮膚,修復破口。但人年紀越大,細胞的再生與修復能力越低,導致我們的器官陸陸續續出現問題,最終成為病變。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山中伸彌所發明的萬能幹細胞,透過人造幹細胞來治療疾病的想法從理想變為可能。現時在美國及日本,多項臨床研究表明iPS配合基因工程,可以將已優化的幹細胞移植至器官受損處,就像砌牆用的磚塊來重建器官的支架和機能。
幹細胞治療技術除了提升醫療服務的質量,還可以解決器官移植引申的道德及人權問題,打擊活體器官買賣。假若應用到其他生活層面,有望解決人口老化所衍生的公共醫療開支問題的良方,成為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契機。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