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與不變-香港文藝界的疫下掙扎

公眾人士以為香港文藝消失的一年,對於文藝界卻是每天是生死難斷的一年。第五波疫情來得既急且烈,逾百萬市民確診的陰霾下,不少因第三波疫情積累延宕的文藝活動負責人,再次面臨艱難決擇:是如期進行還是再度延期?是改為網上公演還是堅持實體?香港文藝界,就在這種變與不變的新常態中,鍛鍊出求生意志。

▲本港文化場地與博物館陸續重新開放,唯公眾仍須密切留意博物館最新消息,及嚴守政府防疫要求。

文藝是疫下的安慰劑

新冠疫情大流行時,我們學會共同面對危機的同時,也觀察到文化能夠滋潤心靈,助人渡過難關。文化工作者理解到疫情可能危害人們的心理健康,所以設計出創意無限的方法,釋放正向能量。在世界各地全面或局部封城期間,正是形形色色的藝術文化活動如網上串流播放、網上音樂會等,讓社會大眾聯繫彼此,得到盼望和啟發。香港中樂團是當中的表表者,疫下舉行了一個「香港網上中樂節」,分為三個環節:「鼓舞人心」是鼓隊;「八音和鳴」是中樂的不同組合;亦包括一個「新韻傳音」,希望作曲家把他們在疫情期間的故事或感受用音符寫下來。活動收到133份作品,參加的人次超過1000,體現了香港中樂界的團結,更於國際層面榮獲了「尹伊桑獎—2020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音樂創作城市獎」。

▲疫下,香港中樂團及3香港曾攜手呈獻「5G同Sync鼓.樂澎湃」網上直播音樂會,透過5G網絡進行4K超高清直播,讓全球觀眾可在網站收看。

變與不變的決擇

然而,經營文藝業務的人員,除了致力追求呈現藝術的美與善之外,同時涉及綜合考量,首先是「真」的傳遞。在劇院、演奏廳中現場,懂音樂的觀眾甚至可以判斷出吸音牆身材質對回聲的影響,這種賞識音色與動力的效果,在「現實—線上—現實」的編碼與解碼後,變得不再天然,也減低了音質。加上網絡傳動的節目面對的挑戰,比如網路延遲、鏡頭切換、觀眾方的技術問題等等,都令人三思是否應把節目厚積薄發,安排到抗疫成功才公演。

▲取址賽馬會鯉魚門創意館的《敦煌觀塘︱舊城新區的古今對話》系列活動,香港天籟敦煌樂團於本館閉館期間進行拍攝,現於3月22日至6月22日,在網上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展覽。

另外,更嚴重的問題來自場地的不確定,不少劇團樂團經歷了今天可以練習,下週有確診者經過練習場地令場地需要消毒的情況,或者團員不幸確診,有立法會議員曾於疫情初發時製作《疫情對「體育、演藝、文化、出版界」業界影響調查報告》,結果指94.9%的受訪業界表示,自己或所屬機構的業界活動,因為疫情而需要取消或延期,當中有52%的受訪業界表示「10項或以上」的活動要取消或延期。團務負責人不停關注周圍的環境,思考應對方法,花費大量精力。咬緊牙關撐到疫情中間有一小段安全期,又要考慮演出或再延期,畢竟可能只得五成、七成觀眾,收入支出非常不平衡。而對於負責任的演出團體,如何呈現最佳演出更是比錢更重要的事情,苦了那些大合奏甚至是Chamber Orchestra(室樂團),在限聚措施連練習也無法進行。

社情陸續復常,文藝團體在戰戰兢兢下陸續回復常規練習,包括2019年7月新成立的「香港如歌合唱團」,兩年社情起伏影響其創團音樂會《緣起如歌》的備籌,最近一次原敲訂本年3月5日舉行,又因疫情延至7月30日假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舉行。三年生聚,目前成員把握機會突破練習瓶頸,正是在疫情之下催生出來的生命力,與及填充藝術飢餓感的追求。看過歌單和陣容,可以預期演出將值回票價,令人期待。

▲「香港如歌合唱團」由資深女高音歌唱指揮家張雪芬老師擔任藝術總監。張氏著重心靈的表達,經常鼓勵學生讓音樂生活化,令更多人被歌唱藝術所感動。團員經常自我激勵,在困難時刻堅持不懈練唱,在美聲路上邁進。

簡介:

「賽馬會鯉魚門創意館」是東九龍民間獨一無二的文化藝術中心,以社企模式營運,為公眾、學校及機構提供工作坊,推行各類藝術、文化及教育活動。

主辦機構九龍社團聯會社會服務基金於2010年起向政府承租原海濱學校校舍,並將之活化成為藝文平台,將海濱學校的教育功能繼續承傳。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