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設於公共屋邨、有近50年歷史的互助委員會(下稱互委會),由於角色日漸式微,政府日前決定分階段取消全港各區逾1600個互委會。最早一批互委會將於今年7月1日前解散,最後一批則會不遲於2023年1月1日之前。
民政總署解釋,隨着社會的發展,互委會數目持續下降,近十五年間減少了近一半,至目前超過1600個,而且近年平均每年少於30個新互委會成立,故決定終止互委會計劃。
署方強調,近半數設互委會的私人大廈,已聘請物管公司或成立其他業主組織,所以在互委會解散後不會成為「三無大廈」,當局亦會協助餘下大廈成立業主立案法團等業主組織。同時,地區上已有分區委員會、撲滅罪行委員會和防火委員會等組織,關注居住環境和治安等地區議題,並就有關事宜積極向政府反映居民意見。
經費津貼至3月31日
首批解散的互助委員會近來已陸續收到民政事務總署寄出的信件,信中交代終止互助委員會計劃注意事項。任期方面,互委會於今年7月1日前結束所有事物和解散。民政事務局局長將於該日撤銷批准互委會成為根據《社團條例》(第151章)附表第11項所指定的業主或住客團體。現屆執委會的任期將維持至解散為止,其間將不再舉行執委會選舉。
在經費津貼方面,互委會仍可就今年3月31日或之前的開支申請經費津貼,任何3月31日後產生的互委會開支將不獲發還。
議員指對居民影響不大
有參與互委會工作的荃灣區議會主席陳琬琛反對取消互委會,指公屋的互委會主席為該屋邨的屋邨管理諮詢委員會(邨管會)當然委員,會反映地區問題,互委會亦支持慈善工作,質疑這些功能難被取代。
不過,本身為觀塘區議員的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顏汶羽認為,目前的互委會已經偏離本身所成立時的目的,主要是在屋邨管理諮詢委員會反映意見,與區議員、分區會功能重疊,取消互委會對居民影響不大。
顏汶羽強調,現時地區諮詢架構「五花八門」,有互委會、區議會、邨管會、分區會、防火會、滅罪會,每個諮詢平台既有重複之處亦有獨特之處,在地區行政上,應該全面檢視和諮詢後再制定新機制。

反對派謀轉陣地 入會灌政治理念
港英政府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提出設立互委會。根據民政總署網頁簡介,設立互委會是為了促進公眾參與社區事務,「使住戶建立睦鄰和互相幫助的精神,提高責任感,並改善大廈內治安,居住環境及管理效果」,同時,互委會亦「為政府與居民之間提供一個互相溝通的途徑,並為居民提供聚會場合,共同參與各項社區活動。」截至去年7月31日,全港各區合共有1663個互委會。
港區國安法實施,加上特區政府宣布將安排區議員宣誓擁護基本法和效忠香港特區,逾200名自知可能被DQ的反對派區議員,於去年七月陸續宣布辭去區議員職務,但部分人仍然死心不息,企圖以不同方式繼續傳播政治理念。譬如,辭任深水埗區議會主席的民協署理主席楊彧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就稱,隨着泛民退出立法會和區議會,日後應「耕耘」互委會,「少了區議員『等於減少公民團體』,推動街坊關心區內事務、選互委會是一個很好的『公民教育』,這個空間的可塑性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