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往的文章中,筆者曾提過古代中醫「上工治未病」的偉大思想。所謂的治未病,不單是未病先愈,即使是已病後防止病邪進一步深入也同樣重要。但是對於普羅大眾而言,又怎樣能區分自己的疾病有沒有深入?又有甚麼具體方法防病呢?
首先大家要明白一個道理,所有的病除外傷外,都是「氣病然後形病」的。舉例而言,一個人早上受寒,晚上才發病,然後周身發冷、肌肉酸痛。早上受寒時,身體「氣」、循環的層面已經開始走向失衡,直至晚上,失衡的情況過大,引發「形」、肉體層面的肌肉酸痛。因此,即使是小病,症狀很輕,也代表着身體「氣」的層面步向失衡;若然症狀持續,慢慢就會發展成形體上的問題,逐步形成漸病、大病。
小病的特質,就是一般人都能自癒,例如輕度的感冒、咳嗽、頭痛等,即使不服藥,光是正常飲食、休息,也能痊癒。這也是為甚麼中醫不建議一有少許問題就服用止痛藥,因為這樣就等同放棄身體的自愈機制,日久容易耗損內在氣血。至於漸病,例如鼻敏感、局部濕疹,或是讓人揮之不去的持續疲倦感等,這些都是漸病的特質。而大病就是漸病的加重版,例如關節很容易隨天氣變化而作痛,且會有重度虛弱感等,都是大病的癥兆。
為預防疾病加重,《內經》云:「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八段錦、瑜珈等,都有助經絡暢通,而且網上教學影片很多,要實踐非常容易。而食療方面,筆者會建議平日多啜粥調養。更好的選擇是大米小米各一半。大米小米都有補中氣的功效,然而藥性上一個入任脈,一個走督脈,任督脈同是人體很重要的經脈。中氣有了,經絡又暢通,其實已經能預防許許多多的疾病了。
蔡梓銘:香港註冊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