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與藝術的互動

二十世紀以來,在達達、普普、新普普以及後現代主義風潮的洗禮下,藝術家越來越注重與觀眾的互動關係,甚至藉由傳播媒體進行創作。特別在疫情之下,透過電視、廣播與互聯網等媒介展現作品,藝術創作者更成功獲得廣大觀眾的參與和認同,成就當今藝術與傳播媒介相互結合極佳的案例。

進入二十世紀,各種傳播媒介突飛猛進,尤其電子媒體網絡資訊數位化後,傳播媒體更是日新月異,能將最新訊息散播出去,傳播和藝術家的關係更為密切。藝術家運用新媒體與傳播科技作為表現媒材,將其觀念傳遞給觀者,嘗試與社會互動,傳播工作者應用當代藝術的理念技術來達到傳播的目的,讓人感受到傳播媒介的改革和當代藝術的發展有逐漸融合的趨勢。早有藝術家洞悉先機,法國藝術家馬修‧羅罕特(Matthieu Laurette)參加法國第一電視台《轉向舞台》(Tournez manège)約會遊戲的系列節目。面對主持伊芙琳‧勒克萊爾(Evelyne Leclerc)「將來要做什麼」的提問,他簡短地回答:「藝術家!」當被要求說明創作媒材時,他進一步回答「多媒體」,成為日後其不斷嘗試新媒介的藝術創作動機。

▲法國藝術家馬修‧羅罕特(Matthieu Laurette)的創作發端於消費社會的議題,而在電視表演台上將之散佈給閱聽大眾的方法稱為「顯現」,儼然整個社會都是其展演的舞台,藉以傳遞他對社會議題的關注

另一方面,以前藝術展示都放在固定的場所,空間的傳遞作用非常有限,今日可以借助媒體,擴展它的傳播效應。現在不少藝術家的創作平台不只限於某個空間,透過電視媒體和網路,作品所傳播的範圍堪稱無遠弗屆。同樣地,媒體的傳播也需要藝術的加持,而藝術品對社會及作品本身的銷售量也有所提高,也更易吸收喜愛藝術的讀者,助長媒體的傳播效益。通過網絡,傳播媒介正在改變當代藝術的生產和消費方式,將傳媒與藝術的關係放置在有效互利的對話空間中,讓新思維與優質藝術的傳播相互結合成為可能。

▲政府主導的「優遊香港博物館」Facebook專頁,在疫情下的周末提供網上導賞和直播講座,日後將涵蓋不同博物館及展覽,分享多元化的文博知識

於大氣電波及互聯網直播的音樂會,希望以悅耳而照亮生命的音樂,為大家帶來歡樂,為抗疫生活添一分姿彩。電視台廣邀社會大眾投稿,將市民自家演出匯集再播映。疫情下閉館的藝術展館更將資源進一步投放到網上,拍攝製作藝術品介紹片段,讀者可反覆重播,欣賞作品、學習品鑑。創意館不落人後,在本欄向公眾展示藝創新訊,也在12月13日舉辦了午間網上音樂會,與其他藝團一樣努力為公眾提供疫下藝術生活。

▲創意館於去年12月13日舉行午間網上音樂會,結合5G直播,向觀眾直播無伴奏音樂、流行曲及聖誕歌曲

有藝術評論認為,能成功使用網絡進行藝術傳播的藝術家和作品具有三項特徵:一、藝術家為「當代藝術傳播媒介化」的典型人物;二、證明藝術與傳播媒體具有相互依存的可行性;三、藝術家亦可擔負社會傳播的責任。期盼藝術家能與傳播界相互為用,為追求「藝術創意實用化,傳播科技藝術化」的目標而努力。

簡介:「賽馬會鯉魚門創意館」是東九龍民間獨一無二的文化藝術中心,以社企模式營運,為公眾、學校及機構提供工作坊,推行各類藝術、文化及教育活動。
主辦機構九龍社團聯會社會服務基金於2010年起向政府承租原海濱學校校舍,並將之活化成為藝文平台,將海濱學校的教育功能繼續承傳。

發表迴響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