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色彩中的密碼

顏色自古以來就尤其象徵意義,例如民間一直認為紅色為喜慶,黑白二色為肅穆。不過在中國歷史中,顏色的含義有著不同的變化,而且在正式場合可以運用的顏色並不多。古人認為只有五種顏色可以稱為「純正」,亦即是:赤、黃、白、黑、青,這五色與「五行」對應,各有象徵意義。

有關五色的記載,可以追溯自25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尚書》謂:「采者,青、黃、赤、白、黑也。」可見古人認可的色彩只有五種。而《禮記·玉藻》中有記載:「衣正色,裳閒色。」意思是說,正色象徵高貴,用於禮服;閒色即間色,只能作為便服、內衣或平民的服飾。所謂正色就是上述的五種顏色,而「閒色」就是用正色調和出來的顏色。初時古人雖然也有顏色崇拜,例如殷商時期崇尚白色、周代崇尚赤色,而老子提出「五色令人目盲」,所以道選擇黑色為道的象徵。

將色彩與意義緊緊聯繫起來的,是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他創立的「五德終始說」,第一次將「五行」、「五方」、「五色」融為一體。例如青是東方之色、赤色是南方之色、黃色是中央之色、白色是西方之色、黑色是北方之色。同時青赤黃白黑分別與木火土金水對應。他的觀點很快被大家所接受,五行學說亦成為了中國人深信的世界觀。

就好像秦始皇十分相信「五德始終說」,認為朝代之間的更替是依據五行的相生相剋。周朝崇尚紅色是火德,秦滅周,秦朝就應該是水德,謂之順應天意。所以秦始皇就很喜歡代表水的黑色,秦國上下普遍以黑色為主色調,便服和旗號為都是黑色。

被視為皇家顏色的黃色,就是在唐代確立的。《新唐書·車服制》記載:「唐高祖以赭黃袍、巾為常服……既而為天子袍衫,稍用赤黃,逐禁臣民服。」唐高宗恐其他黃色與赭黃混淆,便頒佈聖旨:官民一律不許穿黃衣服、住黃房子。直到滿清滅亡的1000多年裏,黃色成為帝王家專用之色,其他任何人穿黃、住黃甚至用黃等皆為謀反。皇帝獨佔黃色後,便把紅色賞賜給了公、侯、伯、子、男、卿等貴族階層,這亦是紅色視為喜慶、高貴的來源。而白色本來只是視作樸素淡雅,唐代士大夫會穿白衫為便服。但是南宋禮部侍郎王曮認為在人際交往是穿白色甚為不妥,於是朝廷下令只能在喪事時穿著白衣,這以令到白色在很長一段時間成為大家避忌的顏色了。

▲唐代三彩武官俑

知史簡介

知史,顧名思義就是知道歷史。歷史不單單是教科書中的王侯將相、治亂興衰,也是我們先祖的生活與文化沉澱,更是一個個精彩而有溫度的故事。
http://www.facebook.com/mychistory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