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骨質疏鬆症這個常見的「老人病」,相信我們都不會太陌生。
事實上,由於並沒有明顯病微,患者亦不會感到疼痛或不適,所以骨質疏鬆症一般很難被察覺,但正正是因為它這個難以被發現的特性,亦令它成為了長者身體中一枚隱形炸彈,令患者不幸碰傷撞倒後隨時整個健康被拖垮,因而需要面對漫長的復康之路,甚至需要臥床渡個餘生。骨質疏鬆症其實是一種關於骨骼新陳代謝的病症,簡單而言就是骨質密度下降,令骨骼結構變得脆弱,導致患者容易出現骨折。全港每年就有萬多人因跌傷而入院,不少長者都是跌傷入院後才被發現患上骨質疏鬆症,其時再談甚麼控制病情,實在為時已晚,因為骨折對長者身體的傷害已成,漫長的復康期對長者身體亦會帶來沉重負擔,行動能力、自理能力,以至是自我認同亦可能受影響,大大影響長者的生活及健康。
患上骨質疏鬆症的後果如此嚴重,為甚麼我們的公營醫療系統不早早正視呢?難道骨質疏鬆症根本無藥可醫?當然不是,但這又要歸究於這個病症不難被發現的特性。在一般情況下,僅僅患有骨質疏鬆症其實並不會對生活或健康造成太大影響,只要我們「錫身」一點,盡量不要撞傷跌到,基本上不會因為患有骨質疏鬆症而構成嚴重不便。但正因病人自己難以察覺,當然亦不會求醫,自然亦不會因而接受任何治療,導致情況一直惡化,當遇上一個觸發點(跌傷)後,情況就一發不可收拾。而這亦是最不理想的地方。根據統計,約 17%的長者會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骨折並不一定是其身故的直接原因,但正正是我早前提到在復康過程中對長者身體所造成的負擔,就足以讓長者體力大減,健康因而急速下滑。最令人難以接受的就是,在本港一個如此發達的城市,明知有一個病症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如此大的隱憂,亦不是不治之症,但我們卻未有正視!任由患有骨質疏鬆症的長者自生自滅。
其實坊間早有不同形式的篩查及普查,可以以低成本對的骨質疏鬆進行風險評估;更有機構自行推出先導計劃,一條龍為長者進行骨質密度篩查,除了找出長者患上骨質疏鬆症的風險程度,更進以為高風險的長者進行骨質密度檢測,目的正正是找出社區中骨質疏鬆症的隱形患者,及早控制病情,減少上文提過的不幸發生。然而,當我們將這些普查經驗拿到立法會與衞生部門分享時,相關官員卻以「有爭議」、「未有證據」作推搪,實在令人洩氣。本屆政府一再將基層醫療掛在嘴邊,但到面對相關建議時卻「意見接受,態度照舊」,實在令人擔心,「基層醫療」到底是一個政策願景,還是一句空蕩的口號呢?
陳凱欣: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