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有醫護人員以政府沒有全面「封關」為由罷工,也有醫護人員義不容辭投入抗疫。香港社區醫療教育服務協會選擇了後者。該會因應近來的疫情,編撰並印刷了逾10萬份有關病毒科普及防疫措施的雜誌,在社區內免費派發,並打算向市民免費派發由中醫師準備的可增強免疫力的湯包。
義診從美孚起步 居民起初抗拒
訪問當天,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持續逾一個月。協會主席郭彥麗在接受《龍週》專訪時坦言,突如其來的疫情打斷了協會不少工作計劃,當中不單取消了原定舉行的系列講座等大型活動,還取消了一項原本邀請個人會員(即專業醫療人士)今年5月前往上海參與一場國際性兒科交流活動。但她強調,這無阻協會在社區醫療的投入。
在疫情下,協會也希望出一分力,所以除了現時正在印刷超過 10 萬份的防疫措施雜誌外,更打算向街坊免費派發由中醫師準備的可增強免疫力的湯包,這也秉持該協會的宗旨:社區義診與醫療教育「雙管齊下」,傳播溫暖,拒絕冷漠,幫助有需要的人。
談到協會的緣起,郭彥麗從2014年協會形成雛形時說起,當時選擇以義診形式在美孚一個地標性的中產屋苑內踏出第一步,但發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居民起初抗拒,認為免費就是不好的。」郭彥麗說,起初義診攤位坐了十多位醫生,求診居民卻寥寥無幾,「後來有一兩個居民好奇來看了下,發現診斷跟在之前醫院求診結果差不多,而且我們的醫生也不會要你去買很貴的藥材,只是教你如何用普通食材煲養生的湯,覺得很受惠,覺得醫生不是要賺錢而是真的在幫人。」
在一傳十,十傳百之下,協會逐漸在屋苑內建立起良好的口碑,來的居民一下變多了。
「香港基層醫療相對薄弱,一是價貴,二是缺少專科醫生。」郭彥麗認為,社區義診無疑對基層醫療有直接幫助,於是協會將義診範圍由美孚擴大至整個九龍,今年更涉足港島和新界。

迄今受惠人數逾2萬人次
據協會統計,一場大型義診活動最多有逾1200人參與,而迄今為止義診受惠總人數已逾2萬人次。郭彥麗說,協會能一路走下來最大的原因就是市民的支持和歡迎。
義診的流程其實與醫院相似,求診者事先到所在地區社團或網絡登記,可選擇中醫或西醫,協會會根據其需求安排相應醫生。到達現場後,前台護士會先幫助求診者量血壓、血糖等,之後安排分流。
「義診主要是為市民進行醫療及健康諮詢服務。」郭彥麗表示,協會有過百名專業醫護人員加入,包括合資格的西醫、中醫師等。

推「小醫生計劃」實踐醫療教育理念
除了醫護,參加義診的義工不少都是來自中學生,他們主要是在義診現場負責疏導和接待求診者。「接待市民的時候他們會面對很多人,有長者,有年輕人,有脾氣好的,也有脾氣不好的。」郭彥麗認為能在這一過程裡培養年輕一代的應變溝通能力。
為了將醫療教育的理念進一步實踐,協會去年推出針對小四至中三學生的「小醫生計劃」,設有四大類醫療課程,即中醫、西醫及藥劑、專職治療、牙醫,囊括兒科、骨科、物理治療等科目,吸引超過70位學生報名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