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博物館看過青銅器,青銅器有很多細分,主要分為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和雜器。而炊器和食器是比較常見的,當中就有鼎、鬲、甗(粵音:演)、 (粵音:演)、簋、簠、豆、敦等等。但是有一點共同的就是它們都有高高的底部。這是為什麼呢?
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生產力發展標誌了青銅冶陶業也到達了高峰。所以出現了大量的青銅器取代了石器工具。這些青銅器上還鑄刻了很多銘文。商周時代貴族使用青銅製成的食器,這些食器會有三或四條長長的腿,正式的稱呼就是叫 「足」。通常如爵、斝(粵音:賈)、鬲、鼎這些就是三足的。
而觚、觶、豆等等就有高高的圈足。要是沒有足,那就會有器座,如簋、簠、 。總之,青銅食器都有一個高高的底部,而背後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商周時代吃飯時既無桌,又無案,人們的生活習慣是席地而坐,食器就直接放在地上,所以必須用高高的腿把食器支撐起來,這樣食器就都有腿了。

同時商周時代尚未發明灶,炊煮是直接架起火來燒的,所以炊器下面都有三條高腿。烹煮肉食的主要是由鼎來負責,它的功能還用在祭祀和宴會。鼎的形狀有方形和圓形,商代多為方鼎,像司母戊鼎那樣的大鼎是放在庭院廣場上燒煮犧牲祭祀用的,所有底部很高,用以放置大木材以燒煮食物。西周以後圓鼎逐漸增多,無論是方鼎還是圓鼎,造型大多規矩周整,風格莊嚴肅穆,這是與當時的禮法和等級的影響有關。
而日常使用的食鼎高度大約都只在二三十厘米上下,腿下的空間不過一二十厘米,這就可以放一些小木材。直到戰國前後發明了灶,於是食器也發生了變化。隨着鐵器與灶台的普及,鼎漸被其他器型取代。灶的發明是一個進步,它意味着在炊煮時熱效率提高了。灶的發明也使鼎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無腿的釜。
因為灶膛內的空間比鼎足之間的空間要大,這就使得可以更有效的放置更多燃料,熱量加大使得炒這一烹飪技法得以實施。所以現在我們見到的青銅器,這麼高的底部,其實也就是古人為了生活便利的不得已之舉。
鼎,作為西周禮樂制度的一部分,列鼎制度規定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九個鼎,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元士用三鼎,鼎成為等級和權力的象徵。相傳為夏代鑄造的九鼎也成為周天子王權的象徵。雖然有些鼎僅有十幾厘米高,幾千克重,但作為禮器的銅鼎卻往往非常巨大,已發現最大的后母戊鼎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

- 知史簡介
知史,顧名思義就是知道歷史。歷史不單單是教科書中的王侯將相、治亂興衰,也是我們先祖的生活與文化沉澱,更是一個個精彩而有溫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