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銘東是位 「不一樣」 的區議員。他的不同之處在於談及藍田社區時,他最關心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採訪簡銘東的這天,他正為逾50名長者辦生日會。他站在舞台上和一位小朋友一起高歌《海闊天空》,為長者生日會助興。長者們叫他 「阿東」 ,愛和他說笑,他也愛握着長者的手耐心地聽,慢慢地講。
「我對長者有一種特別關愛。」 簡銘東說。
童年外婆相伴 深諳長者溝通之道
年幼時,父母工作繁忙,簡銘東的童年時光大都與外婆相伴度過。與外婆的親密相處,也令他深諳與長者的溝通之道,「耐心」和 「聆聽」缺一不可。註冊社工的專業知識亦派上用場, 「我會在聆聽中觀察,分析他們的需要,再嘗試幫助他們。」
在簡銘東看來,長者們生於貧窮年代,大多經歷戰亂和動盪,幾經轉折才得以在香港落腳,尋求稍為安定的生活, 「可以幫到他們,我好開心。」他覺得長者是很需要幫助和關心的一群。
升讀中學開始,簡銘東便利用課餘時間到青年中心做義工,幫助長者油鐵閘。多年與長者的接觸中,他亦領會到近距離進行有誠意交流的重要性。
「每年我都會收幾位大學生實習,他們精通社交軟件,但想和眼前的街坊傾談卻束手無策。」簡銘東認為是 「虛擬網絡攔住了人們的面對面溝通」,而世代之間存在的 「代溝」,亦拉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所以他更重視與長者的 「零距離接觸」,由心出發。

成為婆婆「救星」
服務藍田逾十載,簡銘東記憶深刻的事很多,有一日他搭乘15號巴士外出,忽然後座有一位婆婆拍他肩膀,他轉身後覺得眼前人很眼熟,婆婆卻激動地告訴身邊的女兒:簡銘東救了她一命。
聽到這話,簡銘東也愣住了,想不出何時何地有救過人命。 「原來這位婆婆有次在屋邨摔倒,跌破了頭。我正好路過,因為懂急救,所以一邊打999,一邊幫她快速止血。」從別人嘴裏得知 「原來我做過這樣的事,原來我是這樣的一個人」的感覺對簡銘東而言很奇妙,但這也的確是他本人,他強調做好事不為任何目的, 「幫人是幾時都要做的。」

為改善社區獻策:從四方面入手
這些年為改善藍田的社區環境,簡銘東做了不少事情,總結而言有四個方面。首先是無障礙設施的改善,大力推動興建輪椅斜道、升降機,當中最難爭取的是往藍田港鐵站加建升降機,雖已納入研究,但仍要努力推進。
巴士線服務是簡銘東的另一重點關注領域。他要求九巴去年加設一條通往聯合醫院的巴士線14H。
「藍田有12萬人,油塘有8萬人」,小巴無法滿足兩區龐大的需求,現多了一個選擇,幫助分流前往醫院的乘客。而14D則是主力接載上學的學生,「曾有家長告訴我,每早花一小時在60號小巴站排隊的苦況。所以,我和運輸署主任一起設計了這新路線」。
另外兩個方面則是環境衛生和環保。除要求政府部門加強處理,教育和宣傳工作同樣重要,如教街坊如何處理積水、包好垃圾袋等以防鼠防蟲,或透過贈送環保飲管,鼓勵街坊把玻璃樽和月餅盒回收。
在簡銘東看來,民生無小事,推動社區整體發展尤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