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之前談及對新一份施政報告的期望,今次我會進一步分享我在房屋問題上的睇法。房屋、土地問題被形容為政府施政的 「重中之重」,但大量工作提出後(大辯論、人工島,以至是新發展區規劃等),經過研究再研究,看來仍未見到解決問題的曙光,原因何在?
事實上,前屆政府就曾成立 「房屋儲備金」,原意是利用財政盈餘,為房委會預留充足財政用以加快興建公營房屋,對此市民的確有所期望。但翻查文件,立法會曾就如何善用儲備金,以加快房屋供應作出過多次跟進,惟當局一直未有明確答案。結果是怎樣呢?儲備金前後注資兩次,滾存至近九百億元卻未及使用,去年就被回撥至庫房。這就是為什麼我多番強調,政府現時面對的從來不是 「財政問題」,而是 「政策問題」。眾所周知,現時公營房屋供應主要靠房委會及房協兩個公營機構;而獲政府注資一百億元成立的市建局,早前亦開始為港人提供首次置業居所,為本港公營房屋增添一層置業階梯,三個機構同時為市民供應出租及資助房屋。
然而,多年來均有聲音認為,現時三個公營機構獨立運作,未能有效運用珍貴的市區土地資源,幫助市民解決住屋困難。特別是九龍西,區內有多個老舊社區,當中有不少高齡公屋,亦有大量單幢私人舊樓等待重建。假如在這些地區的市區重建工作上,上述三個機構能夠好好合作,善用小區規劃的優勢,可能有望成為解決住屋問題的一個出口。因此,多年來均有意見指政府須探討改革現有公營房屋機構的可行性,包括重組發展局與運輸及房屋局在覓地建屋的職能;並同步將房協、市建局等公營建屋機構重組合併,將資源重組再善用,以加快市區重建步伐,並增加資助房屋供應。而在房屋供應架構重組後,當局更制定 「市區重建發展區」,並訂定重建規劃藍圖及時間表,以穩定房屋供應及市場信心。
而另一點不得不提的,就是發展地下空間的重要性。面對 「市區土地不足」這個 「死症」,政府必須盡快就發展地下空間作出全面研究,透過善用各個舊區重建的機遇,發展完整的地下空間網絡。此舉不但能夠將政府社福、停車場等社區設施 「收納」在地下空間,以騰出更多地面樓面面積增建公營房屋;更能夠用以發展 「地下街」讓舊區小商戶重回社區,以盡量保留 「社區文化」,真正將新舊區連結。而事實上,不少鄰近區域,如台北、日本及新加坡等均早早規劃地下空間的使用,假如政府有心、有魄力做好相關工作,實在不妨向鄰近區域 「偷師」。
陳凱欣: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