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欣:新一份施政報告該從何入手

行政長官將於10月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無疑,撰寫今年這份施政報告的難度比起之前兩份大大提升。皆因過去兩個月社會躁動不安,並陷入前所未見的撕裂;不少民生、社區議題因大型社會衝突而被忽略;而種種跡象亦顯示,本港經濟下行的壓力上升,社會、經濟、民生各方面的發展皆面臨重大挑戰。

正如我多次重申,政府當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修補撕裂,但這卻不代表民生工作可以 「偷懶」。反之,如果行政長官仍然有決心、有魄力管治好香港,就更加應該加大力度去改善民生,因為在過去一段時間的社會氣氛下,社會的焦點全然投放到政治爭拗及衝突之上,無暇就民生議題作出討論,令不少民生工作都受到影響而停滯不前。事實上,早前特首已表明,正就可能發生的大型經濟海嘯要求財政司司長制定 「紓民困,撐企業」措施。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推出即時性的紓困措施與市民及中小企共渡時艱,實屬無可厚非;然而,面對貿易戰及社會躁動所帶來的種種影響,政府就必須要有更大膽、更有承擔的措施,去處理好一些存在已久的民生問題,方有望為社會氣氛降溫。

政府庫房充裕又坐擁龐大盈餘,要「派糖紓困」絕對不成問題。但正如我早前在立法會就《財政預算案》的二讀發言亦曾指出,要應付社會及經濟上所面對的種種衝擊,各個政策局不應只停留於 「派糖」的層面,而是應該思考如何善用現時充裕的財政儲備,敢於為未來作出規劃,真正從 「政策」着手,改善市民生活。事實上,近年政府施政的而且確給人 「有資源,無政策」的感覺。當中形成的客觀效果就是讓市民覺得,政府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停以 「撲火」心態去處理社會問題,期望減輕市民的不滿,但當中卻沒有政策作為承托。無政策、無藍圖容易造成一個問題,就是推行的措施多只針對處理 「短期目標」,而忽略了一些結構性問題。

公營醫療服務就是最好的例子,每年兩個流感高峰期,公立醫院都瀕臨「爆煲」邊緣。政府是否不知道公營醫療服務所面對的挑戰呢?絕對不是。事實上,政府給予醫管局的撥款年年增加,但服務卻未有得到改善,原因正是因為過去未能做好人手及服務規劃。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倡議政府盡快開展第二波 「醫療人力規劃」,並成立專責部門推動 「基層醫療」發展的原因。我期望新一份施政報告能夠花更多筆墨,去就醫療、房屋及教育等市民關注的民生範疇,提出更多規劃上、方針上的論述,勇於從問題核心出發並作出應有的承擔,而並非在問題的表面「少修少補」。

陳凱欣:立法會議員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