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年開學,感到壓力的不只學生,還有一眾父母。九龍婦女聯會公布的最新調查發現,子女 「升學或就業」 是家長最頭痛的問題。該會建議政府增撥資源,進行有系統的家長教育,緩和父母的情緒與壓力。
九龍婦女聯會和九龍社團聯會在8月中旬以街訪及焦點小組討論形式,訪問了833名居於九龍區的家長,並在8月30日聯合發表名為「2018家長壓力」的研究報告。
阿媽壓力超爸爸
調查結果顯示,父母對於子女 「升學或就業」、 「學業成績」、 「身體健康」、 「情緒」等的壓力都屬偏高,其中又以 「升學或就業」壓力最重,以10分滿分計,父母平均指數分別達5.86分及6.05分。整體而言,36.1%家長於子女 「升學或就業」壓力分數達8分至10分的極高水平,值得關注。
調查又比較了雙親面對各種育兒的壓力。結果發現,在大部分項目裏,母親壓力均比父親重,而在職母親壓力分數尤其高。近八成受訪母親稱,因照顧子女壓力而有不良反應;父親則只有約五成人感到壓力衍生的不良反應。
團體籲增加產後工作保障期
九龍婦女聯會會長鄭臻引述焦點小組討論的分析指,基於 「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現象,當父親全職工作時,照顧孩子重擔多直接落在母親身上。而在家中,父親對孩子的管教一般也較寬鬆,多扮演有求必應的角色;母親則多擔當 「黑面」的角色,對孩子較為嚴厲,因而壓力較大。
該會建議政府推動有系統的家長教育課程,讓父母以正確價值觀對待孩子升學,明白「贏在起跑線」是一種誤解,有助家長與孩子減壓。
九龍社團聯會會長陳振彬則認為,政府應加強保障在職女性,完善家庭友善政策,包括增加 「產後工作保障期」,紓緩在職女性生育及照顧孩子壓力。他又建議當局加強駐校社工服務擴展至幼稚園,緩解家長壓力。

家長盼政府增託兒服務
今年30多歲的譚女士,育有一名四歲女兒和一名一歲多的兒子。她說,自己平日要返工,幸好家裏有長輩幫忙照顧小孩,但有時候自己也會感到壓力,除了來自工作方面,也包括小孩的生活和學習等等, 「如小孩一生病,為人父母便手忙腳亂。有時我也會突然情緒發作,忍不住大聲斥責小朋友。」
譚女士表示,對家長來說,最頭痛的是社會上的託兒服務不足。她舉例說,自己住在黃大仙,該區只有一間託兒中心。若小朋友無法入讀,便要去老遠的鄰區返學,來回折騰。她認為,若政府能夠在每區或者屋邨都設有託兒服務,將有助減輕家長壓力,更加放心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