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大約有3至5萬內地人來港留學或工作,久而久之,他們在港形成了獨特的一群 ─港漂。七年前由上海來港、同屬港漂之一的張權,就憑着一股勇氣和熱血,為這群體創造了他們專屬的味道。
為 「食」 創業
回歸後,中港兩地交流頻繁,港人北望神州,內地人也對香港心生嚮往,張權便是其一。在浙江出生、上海唸大學的他,自小鍾情港產片,2011年遂決意赴港攻讀碩士。
可惜想像與現實總有點出入。由於文化差異、語言未通,張權與本地同學相處時難免格格不入,於是與在香港的內地小夥伴在微信成立 「港漂」群組,分享香港生活資訊,沒想到反應熱烈,至今粉絲更有逾廿萬。
而激發張權創業的原因,是為了 「食」。那時,香港未似現在有諸多外省菜館,菜式也不夠正宗,一群想念家鄉味道的港漂幾乎每周上一趟深圳覓食,太奔波,便萌生開店的念頭。張權在群組徵詢意見,沒想到一呼百應。
「我問大家如果我開店有無人幫襯,大家都話會,仲有成60人想投資,我從中揀左7位成為股東。」他憶述。
友人支持,加上家人資助,張權的第一間川菜店終於在尖沙咀樓上舖誕生。初期無招牌,座位也只得30個,但有賴龐大 「港漂圈」作後盾,首三個月日日爆滿,不愁生意。
既然是想一解鄉愁,為何不開浙江菜館?張權解釋,當初做過調查,發現香港較多浙江菜館,卻缺乏正宗川菜館,港漂一般又較偏愛吃辣,於是決定做地道四川菜及外省菜。

受騙受累也積極
但做生意,有資金不代表一切,張權在大學主修中國文化,對飲食業猶如白紙,不懂行規,又沒有人脈,初創時期可說是碰盡釘子。
張權舉例說: 「業主見我是內地人,唔肯租,有些則加我按金加我租;大廚見我好生意,每月要求加兩千蚊人工,加到第三次我頂唔順唯有炒佢」,雖已成往事,他憶述起卻仍然深刻難忘。
受騙受歧視,還受累。朋友圈都是大學生,哪裏請人來洗碗和當侍應?結果張權親力親為,睇貨入貨、樓面收銀、洗碗雜務一腳踢,就連股東也要出動輪流洗碗。
幸而這些經歷並不影響張權對香港的喜愛。 「我覺得好正常,香港是一個城市化、市場化,好成熟的都市,社會分工明確,階層明顯,抗拒外來人好正常,東京、紐約都會啦!」他說。
與其抱怨,張權更樂意將時間花在學廣東話、研究食譜、建立人際網絡上: 「語言對我們融入香港生活好重要,而人脈則對創業至關緊要,至少可以搵朋友幫手請人呀。」
的確,從一句廣東話也不懂,到今日全程用粵語與記者做訪問,可見他下了不少苦功。

細味 「中港共融」
特別的是,張權的員工和顧客方面都體現到 「中港共融」的特色。他說: 「第一間分店初期全是港漂來的內地客,沒有一個香港人,所以我們的菜單都是辣菜。之後客人覺得好味,會幫手宣傳,帶本地朋友、同事來,我們才多了Local客,口味也要改良,推出些不辣的菜式。」張權的餐館目前已拓展至九間分店,雖然仍要面對請人難的問題,但起碼漸上軌道,而招聘的人手,也是 「一半半」,樓面多是內地新移民,廚房則多是香港人,要共事自然要學習對方語言,變相另類的交流融合。
今年八月張權就會正式拿到香港身份證,早年他更娶妻生子,家庭、事業、朋友圈日漸穩定,慢慢扎根,港漂不再漂。香港,也是他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