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九龍大角咀博文街的快樂印刷公司開業四十年,是香港碩果僅存的活字印刷公司。店主關榮焯十五歲開始就從事印刷行業,轉眼間已數十多年。當時在同鄉介紹下入行,到印刷廠學師。印刷廠包食住,每月十五元薪水。晚上有空檔,就在師傅旁邊自學,關門後才把床板拿出來睡,第二天早晨拆了床板又工作。除了學習,便是一切的庶務,例如掃地、倒痰罐、送貨和買字粒等,盡是磨煉。當時,港英政府放寬印刷牌的規管,一九七七年關氏自立門戶,便是今天的 「快樂印刷」。

香港碩果僅存的活字印刷公司
關氏與妻子一起經營 「快樂印刷」,打理開店後瑣碎事務。在一九七○至九○年代,活字印刷處於鼎盛時期,關氏的生意如日中天。工作量增多,就聘請了員工,同時亦把加工工序分給他人處理,兩個孩子放暑假也要到店舖幫忙做簡單工作。直至九十年代後期,電腦盛行,工廠紛紛北移,活字行業光景不再。關氏的 「快樂印刷」現時以印製貨單、小型文件和卡片為主。礙於六、七年前最後一間鑄字舖都已結業,想購買新的活字也非常困難,只能用早已製成的活版。三十四年前用三萬元買入德國製海德堡印刷機,今天仍然順暢地逐張印刷。

「快樂印刷」其實還有小型的柯式印刷機和公文袋印刷機,卻始終被新型印刷機比下去。在時代巨輪下,關氏表示現今活字印刷利潤微薄,亦坦言行業始終會被淘汰。
隨着人類進步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傳統印刷技術漸次淡出歷史舞台。時至今天,印刷業式微。現時,全香港活字印刷公司只餘下數家,要積極保育或自然消失,都是考驗。
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明朝時期,木活字版印書技術遍及成都、南京、江蘇、浙江、福建等地。到了清代,木活字技術由於得到政府的支持,得到空前的發展。從乾隆三十八年(西元一七三六年)開始,武英殿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木活字印刷。其後,更正式印刷了《四庫全書》及其他經典著作,幾乎包括了經、史、子、集等歷代的重要著作。當時其印刷圖書的數量,遠超歷史上任何一次印刷。乾隆皇帝更為木活字版賜予 「聚珍版」的雅名,故該次印刷的書籍統稱為《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乾隆四十二年(西元一七四○年),武英殿出版印刷了一本《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詳細記載這次木活字印刷的情況,是我國古代印刷史上唯一的一本專門介紹印刷技術的書,是研究印刷史的寶貴資料。
古代的印刷活動經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階段已有長足的發展,推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二○一○年十一月十五日,中國木版活字印刷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收錄的是指一些在社區或群體的努力保護下,生存能力仍然受到威脅的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