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是中醫的象徵,很多人看到中醫師,都會說「把把脈」?看中醫都一定會把脈,可是實際上,在古代的中醫師,並不一定會替患者把脈的。
中醫的診斷方法有四大類,分別叫做「望聞問切」,簡稱「四診」,把脈即是屬於「切診」的部分,又叫做「切診」,切即是按的意思,切診除了指把脈之外,亦包括接觸患者的身體。
在四診之中,把脈排第四是有其目的,四診的順序是按看病的過程來排列的,望就是醫師用眼睛觀察,看病人的面色、身體形態等;聞就是聽聞聲音,患者說話的聲調、氣息、語速等;問就是詢問病人的病情。以上三步,就好像是病人走進診室之初,醫師就可以先觀察病人;患者說第一句話,無論是什麼內容,都可以先聽到他的聲音;之後醫師可以再提出問題。經過了這些過程,很多時醫師已經有了大概診斷了,而到了把脈,就是最後一關,使醫師作為確診使用的。
中醫經典有云: 「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止之為之聖」,高水平的醫者,透過望診、聞診,已經可以足夠診斷了,其實不一定需要把脈。把脈也的確可以提供更多資訊,讓醫者有多一道資料參考,更加確定診斷,尤其是有一些時候,脈象或者跟面色等資料有所不同,那就特別要互相參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