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 是否乘坐「航母」七下西洋
本版主持:普普通通的宦官,能被寫進歷史肯定是做了大事。歷史上比較出名的太監大都是沒幹什麼好事的奸佞之人。除了他,鄭和。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家喻戶曉,那麼他的船隊到底有多強大呢?下面且聽小編慢慢道來。
鄭和原本叫馬三保,原本是一個夢想著航海去麥加的雲南回民少年。先是被迫徵為太監,後來成為燕王朱棣的一個隨從。這本來是一個悲傷的故事,直到馬三保27歲時立了大功。
靖難之役中的鄭村壩之戰,是一場以少勝多的傳奇。當時,朱棣以8萬人馬對抗建文帝50萬大軍,鄭和請令率百餘騎兵迅速衝進對方帥營。對方建文帝的主帥李景隆不知道燕軍有多少人,朱棣趁機連破李景隆七營,大敗南軍。因為在鄭村壩之戰的功勞,在朱棣登基後,為馬三保賜姓鄭。
但是成為一個位高權重的太監從來不是鄭和的夢想。在他心裏還是沒有忘記航海去麥加的夢想。中國歷史是強盛的朝代,必定會做一些四海揚國威的事。在朱棣的安排下,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鄭和身負威服四海和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重任在福建五虎門起航。
根據《瀛涯勝覽》卷首最早對鄭和寶船的介紹,「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大者,就是後來被人們稱為鄭和寶船的巨型大船。
光說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我們很難理解鄭和寶船有多大。一丈就是十尺。但是每個朝代的度量衡都不太一樣。明代的度量分為民尺和官尺。民尺1尺等於官尺8寸。官方造船「俱用官尺為準」。而明代官尺的1尺相當於今31.1厘米,所以寶船的長與寬應分別為138米和56米。
這是什麼概念呢?喜歡郵輪的人一定知道皇家加勒比的海洋量子號,海洋量子號總長度348米,寬41米。作為量子系列中的第一艘郵輪,重約16.8萬噸,可容納4180名乘客,是世界上最大的十艘郵輪之一。當站在海洋量子號上面的時候,可以試?想像在六百多年前,古人製造了有量子號一半大的巨輪。
除了《瀛涯勝覽》,隨鄭和下西洋一次的鞏珍在《西洋番國志》中寫到,鄭和寶船的巨大沒有船能與之為敵。船上的篷、船帆、船錨,甚至是舵都非常重,沒有二三百人是舉不動的。
雖然裝備精良,可鄭和拜訪每一個國家都不是為了掠奪和殖民,而是為了交流和貿易,當然更重要的是創造「萬國來朝」的盛景。鄭和還帶回來了幾頭被誤認為「麒麟」的長頸鹿,這也側面證明了鄭和船隊的船都很大。畢竟在現代海運長頸鹿也不是簡單的事情。
鄭和寶船上有「九桅十二帆」分布,前上甲板豎三桅,形成一個等腰三角形。主甲板縱豎三桅成一條直線。後船樓平台豎三桅,尾桅側立於左。「十二帆」都是四角布帆,中間三桅每桅掛大小兩面,剩下都是單面布帆。
鄭和也不負期待,先後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了非洲東岸,拜訪了許多國家,包括今天的索馬里、莫桑比克、肯尼亞等國,這也是古代中國人到達過的最遠的地方。
現在在馬來西亞馬六甲還有鄭和三寶文化館和當地華人供奉的三寶廟。
《天下全輿總圖》證明中國人最早測繪、發現世界的歷程,比西方的哥倫布、麥哲倫們更早更遠。它的註釋寫明在永樂十三年隨正使太監馬三保等人前往榜葛刺(今天的孟加拉國),到達忽魯謨斯(今霍爾木茲海峽附近),在永樂十六年回京。
鄭和此後一直投身航海事業,六十多歲的時候終於在最後一次下西洋中到達了他嚮往的麥加。但他卻沒能回到故土,最終在返程途中,永遠留在他第一次下西洋的第一站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