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主持:最近香港的士加價引發議論,而台灣的士行業則因Uber從2月10日起停止在台業務而鬆了一口氣,因為少了一個競爭對手。小編去台灣玩多是搭捷運(地鐵)和小黃(的士),沒有搭過Uber。但據朋友說,在台灣搭Uber比的士便宜,停業實在太可惜了。不過,Uber自2013年在兩岸三地開始營運以來爭議不斷,尤其是外界質疑Uber對第三者(乘客)投保的國際保險公司、保單內容都未曾完整交代清楚,因此當發生車禍時,乘客權益難以保障。
營運模式掀爭議 台Uber停業
Uber近年以無營業登記的自用私家車(俗稱「白牌車」)開展載客業務,雖然受到部分消費者歡迎,但也引發營業是否合法的爭議。2013年Uber進軍台灣市場,但島內交通部門多次表達希望業者以合法方式申請營運,但Uber方面未有明顯改善,迄今累積罰款預估超過新台幣11億元(約2.75億港元)。本月初台灣交通部門正式勒令Uber停業,而Uber也在同日宣布暫停在台灣的叫車服務。
Uber在台灣營運三年多來爭議不斷,主要是Uber認為自己的營運模式是網上叫車,屬於資訊業,但台當局認為它實際從事的是載客運輸業,因而判定它沒有取得合法營業登記,而且司機並非專職,也未強制取得職業小客車執照,換句話說,只要有意願,人人都可以當Uber的司機,看起來不錯,但是少了中間監督管理的機制,一旦出現消費糾紛或司機心懷不軌,乘客就會求償無門。島內的士業者也不滿Uber搶生意,兩年前曾有近千輛的士包圍交通部,要求勒令Uber停業。
此外,台灣經濟部為了刺激消費,一度有意開放Uber合法化,除了使民眾合法增加工作機會,也刺激消費,但身為主管機關的交通部卻持反對態度,主因就是「不公平競爭」,有什麼道理可以讓沒有執照的白牌車司機跟辛苦考照的的士司機站在同一個立足點搶生意?
去年底,台灣立法機構通過被稱為「Uber條款」的《公路法》部分條文,規定未依法申請核准,經營汽車或電車的運輸業者,將處最高新台幣2500萬罰鍰,並勒令歇業;對於Uber司機,嚴重者甚至會吊銷駕照。這項全球針對共享服務的最高罰則,成為壓垮Uber在台灣的最後一根稻草。
香港Uber能否繼續經營存變數
至於香港的Uber則以乘客配對租乘私家房車為賣點,設有普通版及豪華版兩種價位,其中UberX與的士收費非常接近,短途過海車程更抵,去年3月18日起更減價20%,成功搶去不少的士客。但據悉,香港Uber仍有官司在身,能否繼續在香港經營,仍是未知之數,目前在本港市場的佔有率仍不高。Uber由於與司機拆帳,收費不能定得太低,即使本港的士加價,與Uber仍有一段距離,尤其於非繁忙時間,Uber對的士影響不大。
其實,Uber在世界不少地區都因營業合法性及保險問題而寸步難行:法國內政部前年起已禁止Uber營運;西班牙一位法官基於Uber可能涉及不公平競爭及未獲發照,而祭出暫時性禁令;泰國也禁止Uber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