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光文化服務基金 38載不懈為泰北送「炭」

雪中送炭從來不易,但莒(音:舉)光文化服務基金為泰北山區一送就送了 38 年的「炭」,多年來到當地貧困村落扶貧建校,至今也未停下腳步。

香港首支義工團隊踏足泰北

莒光前身其實是義工團體莒光文化服務中心,早於1977年成立,為自發組成的義工團體,多年來植根深水埗,舉辦不同活動服務社區。

當機構董事遞上名片,「曾醒明」三字提醒了記者,他是被傳媒形容為「公關一哥」的前無綫企業傳訊部宣傳科副總監,這位「公關王」從職場退了下來,卻從未放下泰北。

年少時,曾醒明深被柏楊小說《異域》的遺軍故事所觸動。「我知道有10多萬中國人,因戰爭退入泰北荒山野嶺成為無國籍難民,無水無電好貧窮,但他們卻極重視中國文化,一直言傳身教,承傳文化,我好想接觸他們。」,他回憶說。

002
▲曾醒明

1982年,曾醒明與朋友一行五人終有機會,膽粗粗帶上八箱救援物資首次踏足泰北。不過,要進入位處深山的美斯樂難民村,需先申領通行證。甫到埗,便被軍方施下馬威,更被槍指嚇,「聯絡處的陳將軍質疑我哋有咩目的?泰北關香港人咩事?」

幸好,他們最終取得認可獲放行,當地居民缺水乏電、日吃兩餐的苦況令曾醒明印象深刻,「當時走的都是黃泥山路,我們上到山渾身都是泥塵,但沖涼要用山水,夜晚好凍,住的是茅草屋。」

但更令他難忘的,是孤軍孩子們上學的一幕,「小朋友衣衫襤褸卻很有禮貌,他們赤著腳學中文、習唐詩,聽到朗朗讀書聲時,那份同胞之情真的……湧上心頭!我問校長最缺什麼,他回答的不是錢,而是中文字典!」,憶起當刻,他仍難掩感動。

001
▲1982年,曾醒明與友人首次踏足泰北

003

▲▼昔日泰北山區極為貧困

004

泰港情重 沙士、新冠回助港人

由籌集300本中文字典空郵到泰北,再在1983年首次舉辦為泰北籌款的演唱會,莒光開始長年舉辦「送炭到泰北」活動,所得善款均用來建學校、改善水利、設置助學基金等建設工程。

至今日,當地約100條村落已擴大至逾40萬人口,較大型的村落已成功脫貧,溫飽無虞,甚至成為觀光景點,人們亦已獲得公民身分,但山區內仍不乏落後之地,「部分村落仍然貧困,學校要倒閉等,所以我希望更多人,尤其年輕人可關注當地情況,而我亦不會停下來。」

莒光的義工隊有一規矩,就是在發放物資時,必須要用雙手,曾醒明解釋:「我們不是來救濟可憐他們,他們也是值得去尊重的。」幾十年來的真心付出,換來是這群與香港相距萬里的同胞,同樣對香港人的關懷與敬重。

2003年沙士,當地大同學校校長,集資2萬多泰銖捐助沙士遺孤;2018年6月,泰北清萊府13名野豬隊少年足球員被困山洞,成為國際矚目的新聞,通曉中泰雙語的大同學校高中生主動請纓,接待和協助香港媒體翻譯。

到今年,新冠肺炎爆發,香港現口罩荒,當時泰國尚未有疫情,校長又動員籌集了3000多個口罩寄予機構。曾醒明說:「可惜這批口罩被扣起了,但他們再自掏腰包買2000個口罩,逐批分開三、四十個寄出。」

008
▲機構在泰北遍佈足跡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Kowloon Post 龍週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