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地道是尖沙咀東的一條重要商業大道,路上有不少高級酒店,它連接了彌敦道至科學館道等地段。麼地道的起源,可追溯到1887年,英人割佔九龍半島後,先在尖沙咀大興土木。1887年英人修築了一條連接彌敦道(當時稱為羅便臣道)至今漆咸道的一條小路,但並沒有命名。到了1909年,港府為表揚麼地爵士對殖民地的貢獻,特將此路命名為麼地道。1970年代尖沙咀東逐漸發展起來,麼地道伸延至新發展地區,港府將其中一個鄰近麼地道的廣場,改名為麼地廣場。
麼地早年來港創業
麼地(Sir Hormusjee NaorojeeMody)是生於印度的巴斯人(Parsee),世代信奉祆教(即拜火教)。祆教原稱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起源於波斯,曾經十分興旺。後來,伊斯蘭教入侵,為保香火,教徒逃亡至印度孟買定居下來。時人稱他們為巴斯人。現在孟買是全世界巴斯人聚居總部,人口大約12萬。香港開埠後,已有不少巴斯人來港創業,成為香港舉足輕重的一個商業社群(如遮打和後期律敦治等)。麼地中學畢業後開設印務公司,發行報紙。19歲時在叔叔安排下,從孟買來到香港,最初在洋行工作,從來與同為祆教徒的遮打爵士共同投資經紀行和土地開發活動而致富。麼地是較早參與九龍土地開發的商人,今日尖沙咀麼地道及麼地廣場一帶地段,便是他的產業。1890年代他和遮打合力游說港府開展中西區海旁填海工程而填出干諾道。同時他也是九龍木球會的其中一個創辦人,在遮打的影響下,也是賽馬活動的熱心支持者。

參與創辦香港大學
麼地對香港最大的貢獻,當為捐款興辦香港大學。1908年1月,港督盧押在聖士提反書院周年頒獎禮上發表演講,提出香港應該成立一所大學。他的言論得到麼地的支持,率先捐出十五萬元用作建校經費,另捐3萬元作為經常費用的基金,在他的示範下,香港的華人商紳紛紛慷慨解囊,兩廣總督張人駿亦送來二十萬元捐款,使建校計劃得以落實。1912年香港大學正式開學,開展了香港高等教育的新里程。1910年3月16日,麼地作為捐款者出席香港大學本部大樓的奠基禮,奠基石的文字形容他是 「居港五十年的巴斯人,大樓由他建立和贈送給殖民地」。同年他獲英國封爵,1911年麼地在港島干德道的寓所逝世,享年73歲,下葬於跑馬地黃泥涌 「祆教墳場」。其墓地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作二級歷史建築。麼地的故事,正好反映出香港是一個機會之都,也說明了少數族裔對香港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