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無障礙城市 成效眾說紛紜

為了方便長者與殘疾人士出入,近年政府在全港多個行人通道積極提供無障礙通道設施,包括加建升降機或斜道等。唯有關措施的成效如何,卻是眾說紛紜。

「我在這裏住了20年,日日買餸、返工,這條樓梯一日來回要行好幾次,有時行得耐膝頭會有些少痛。」居住於觀塘半山雲漢邨、62歲的吳女士,平日來往家中和觀塘市中心,主要經崇仁街一條露天樓梯。它是連接康寧道遊樂場和瑞和街街市的捷徑。

加建升降機 方便長者出入

崇仁街樓梯在上世紀80年代投入服務,依山而建,約有60級樓梯,不算太長,卻一直被批評太斜,不好走。若不想行樓梯,該區街坊就要取道遊樂場旁邊的斜路,但路程較遠。

另外,雖然有小巴來往雲漢街和就近觀塘港鐵站的同仁街,但據《龍週》記者在採訪當天所見,即使下着大雨,仍有不少剛買完餸的長者選擇行康寧道斜路上山,以節省幾塊錢的交通費。

目前,崇仁街樓梯已經封閉,正在進行加建升降機工程,旁邊有一條新建成的樓梯,設計較舊有的安全,大多數街坊都對此表示歡迎。吳女士向記者說,她喜歡行路當健身,行樓梯亦沒有難度,但畢竟已步入長者行列,行得多雙腳偶爾會 「投訴」,因此希望住所附近的步行設施可以改善。

15個九龍區項目已竣工

隨着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無障礙設施在全港各區也需求甚殷。前特首梁振英於2012年上任後的首份施政報告中,就提出每年花逾10億元,擴大在公共行人通道加建無障礙通道設施的計劃,以締造 「人人暢道通行」的社區環境。 「觀塘崇仁街升降機塔」工程就是其中之一,預計今年第三季完工。

資料顯示,自2012年 「人人暢道通行」計劃開展以來,當局至今進行了兩個階段的改建計劃—— 「原有計劃」和 「擴展計劃」。

路政署提供的資料顯示,截至今年3月31日,單以九龍區計算,這兩階段的計劃包含共54個項目,當中已經竣工的有15個。

據《龍週》記者所接觸的大部分九龍區居民,都對當局加建升降機或斜道表示讚好。居於雲漢邨的79歲的呂伯表示,將來升降機建好之後,大家可以各取所需, 「我就習慣了行樓梯,感覺很好,不需要坐車,亦不想兜一大個圈由康寧道去街市。但有些老人家的確需要坐電梯。」

冷氣機欠奉 被迫「焗到暈」

不過,「人人暢道通行」計劃實施以來,也引起不少人詬病。其中一個最大的爭議是,部分升降機的人流使用量偏低,變相成為大白象工程。有傳媒早年巡查部分項目,就揭發政府升降機每部成本達2千萬元,比市價高近三倍,但已完工的升降機使用率竟然不足一成,部分擬建地點更遠離民居。

此外,為了節能減碳,當局推出「人人暢道通行計劃」時,在升降機只安裝機械環保通風系統,冷氣機欠奉。結果是在夏天的時候,由於通風不足,不少街坊差點被焗暈。
《龍週》記者在上周一就發現,有升降機的抽風系統在攝氏三十三度高溫下仍沒有啟動,市民被迫「焗到一身濕晒」。也有街坊投訴,升降機經常故障,仍要行上行落,要求當局改善。

陳振彬:商場宜改善無障礙設施

長期關注該議題的觀塘區議會主席陳振彬接受《龍週》專訪時表示,不少老人家使用天橋,加建升降機能顧及他們需要。長者和殘疾人士會因此較願意外出走動,到室外休憩場所吸收新鮮空氣,舒展身心。

他說: 「我們這區有不少獨居長者,他們日常生活可以自理,有的會堅持每天到街市買餸煮飯,有的喜歡到公園和其他老友記聊聊天。但老人家體力始終有限,若社區配套設施跟不上,恐怕只會減少他們外出的意願,這很容易影響情緒。」

陳振彬認為,大致而言,加建升降機,應給予肯定。針對觀塘等長者人口集中的地區,當局有必要加快興建無障礙設施以應付需求,做到真正 「易行」。至於升降機出現故障及沒有冷氣機等問題,則是技術性問題,相信當局有心的話,不難解決。

但陳振彬也指出,相比起一些國家和地區,香港要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無障礙城市,在很多方面還有改善的空間,如亟待增加的無障礙食肆。他說: 「政府應鼓勵商場從細節上優化無障礙設施,令殘疾人士出門時能更加便捷地逛街、搵食、購物。」

興建天橋 鼓勵市民多行路

現代社會交通發達,讓生活越來越方便,但城市人也變懶。每天開車上下班,有電梯就不行樓梯, 有座位便不願起身……有見及此,除了「人人暢道通行計劃」, 近年政府也致力打造「步行城市」,鼓勵市民多點行路。

減少汽車流量提升空氣質素

前特首梁振英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時,首次提出「香港好.易行」概念,計劃以一個綜合及全面的政策和方向,提升本港整體易行度。現任特首林鄭月娥去年在施政報告中也表示,會繼續推展「香港好.易行」,鼓勵市民「安步當車」,減少短途汽車運用,以改善空氣質素和紓緩交通擠塞。政府提出的其中一個建議為改善連接灣仔至上環行人道走線。

政府早前也提出,計劃在旺角興建一條600米長的 「超級天橋」,沿亞皆老街由塘尾道行人天橋伸延至黑布街,途經旺角中心、朗豪坊、花園街等,市民可經天橋來往旺角站和旺角東站,以紓緩區內行人路擠迫情況、改善行人環境。

設計要夠「接地」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余遠騁接受《龍週》訪問時表示,發展 「步行城市」能為社區帶來多種好處,包括汽車流量減少,空氣質素提升;而市民在社區裏步行,多了機會彼此交往,從而也有助增進鄰里關係。另外,當人口日漸老化,大家多步行,透過這種簡單的運動,也可以增加個人以至整個社會的健康資本。

余遠騁相信, 「超級天橋」可以加強各地點之間的聯繫,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路徑,以及減少路面擠擁的情況,但設計上還要多花心思,才能令天橋發揮最佳效用。他強調,理想的 「步行城市」除了方便和 「易行」之外,還要有人氣,就如將軍澳區有很多天橋,但行很遠都落不到地,減弱了凝聚群體的功能,因此興建步行通道時,有很多方面都需要考慮。

134QC002_
▲余遠騁相信,香港有條件做到硬件和軟件兼備去發展「步行城市」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